我国科研人员在无机光伏材料薄膜化领域取得新进展
创始人
2025-09-16 11:20:11
0

  记者从南京邮电大学获悉,该校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黄维院士和辛颢教授团队,用溶液法获得大面积“铜锌锡硫硒”光伏薄膜,并以10.1%的光电转化效率,验证了无机化合物制备柔性光伏材料的产业化潜力。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能源》9月15日在线发表相关成果。

  据辛颢介绍,第一代光伏材料晶体硅质地坚硬,当前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是将光伏材料变得柔软、轻薄,甚至可以缝在衣服上。钙钛矿等新一代光伏材料虽然容易制成薄膜,但性能尚不稳定。在此背景下,第二代光伏材料“铜铟镓硒”重回研究人员视野。

  2025年9月15日,辛颢(中)和学生探讨优化光伏组件性能。(南京邮电大学供图)

  “‘铜铟镓硒’因薄膜良品率低,且铟和镓的成本高,长期没有突破。”辛颢告诉记者,2021年,她和团队将铟和镓换成锌和锡,又用溶液法取代传统的真空法,制备出0.1平方厘米的“铜锌锡硫硒”光伏薄膜,光电转化效率达到13%。

  但国际上通常认为,光伏组件的面积超过10平方厘米,光电转化效率才有实际意义,可随着薄膜面积放大,光电转化效率会大幅降低。经过4年多研究,团队发现,在溶液法制备薄膜的过程中,薄膜表面过早形成了致密结晶层,挡住了硒渗入薄膜内部的通路。

  团队反复实验,精准调控溶液“配方”,提高薄膜孔隙率,让结构更疏松,以便硒充分渗入,改善了薄膜均匀性与表面平整度,成功制备出有效面积达10.48平方厘米的光伏组件。

  10.48平方厘米薄膜光伏组件实物。(南京邮电大学供图)

  经国际权威机构测试,该组件的光电转化效率达10.1%,并被国际《太阳能电池效率表》正式收录。

  黄维表示,“铜锌锡硫硒”技术路线的优势在于原料储量丰富、无毒、成本低,此次研究成果标志着用溶液法制备无机柔性光伏材料不仅在理论上可行,而且具有产业化潜力。(记者陈席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山河印记·作品背后的抗战故事|...   重庆抗建堂诞生于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一大批知名的作家、导演、演员云集重庆。众多影响深远的经...
探寻文化遗产焕彩重生之旅——写...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面临时间推移、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的多重威胁,...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最壮丽...
张国伟主动投案,河南一周内3名... 澎湃新闻记者 蒋子文 9月15日,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通报称: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国...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感知上海智能消...   一颗颗咖啡豆如何从“非洲之心”来到“东方明珠”?  一条条机械手臂如何让消费品生产线又快又稳? ...
研究发现月球上新增数十处滑坡   9月15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大气科学学院肖智勇团队联合遥感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吴明通过卫...
政策效果继续显现 主要数据指标...   9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
专家建议:预制菜应在饭店菜单上...   一些餐厅从食客下单到上菜仅需两三分钟疑似用预制菜 专家建议  预制菜应在饭店菜单上明示标注  调...
我国科研人员在无机光伏材料薄膜...   记者从南京邮电大学获悉,该校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黄维院士和辛颢教授团队,用溶液法获得大面积“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