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月的强降雨,晋南涝区田里积水逐渐减少,阳光明媚,秋意清脆。农民进入秋收季节,11月中旬秋收冬播达到高潮。山西南部以盛产玉米、大豆、红薯和苹果而闻名。
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在惠农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农民们乘风破浪,在这艘经济发展的航母上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70岁的程大爷家住山西永济农村。为了发展经济,他充分发挥几十年的种田经验并结合当地自然优势自主创业。他因地制宜,在承包的废砖窑上建起了红薯粉条“一站式”加工厂。
程叔叔
今年70岁的程大爷,英姿飒爽,性格开朗,热情好客,行动敏捷,有很强的毅力。程大爷得知了作者的来意,把作品抛在了脑后,和作者以及同行的摄影师一起,开始谈起了家庭。
小学毕业后,程大爷回到村里就被任命为村干部。在为村民服务的同时,他还从事农活,业余时间学习了一些技能和手艺。
程叔叔在记账。
程大爷的村子在中条山脚下。甘薯种植是农村地区的主要作物。20世纪70年代,为了发展经济,鼓励村里的农民从事副业,他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将红薯运到其他村去磨粉,提出粉条,自己在家做粉条,将红薯变成粉条,以获得更大的利润。他做这个已经40多年了。
程叔叔展示了他的粉丝。
程大爷种红薯几十年了,一年的种植面积只有几亩。把红薯拉到几十里外的村子里加工成粉面也不是很难。随着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他每年遇到红薯加工都要头疼。于是他承包了废弃砖窑的土地进行平整。然后,他搭建了一个简易的铁架棚,开办了一个小型的红薯粉碎拉面车间。一些村民对他们种植的红薯的加工能力感到满意,在得知程叔叔能把红薯加工粉丝碾碎后,就来找他寻求加工。由于设备处理能力小,受到很大限制,很多加工户排队等候,他很着急。
去年,他更新了一台新的红薯粉碎设备,增加了一个沉淀池,设置了一个干燥棚,并增加了一个冷冻室。
一种过滤红薯淀粉的沉淀池
面粉加工成粉条,有一个过程就是刚出锅的粉条一定要冷冻。传统的粉丝加工通常是冷冻后进行的。为了保证粉丝能在不同季节随时加工,程大爷特意装了一个冰柜。有了冰柜,不受温度限制,粉丝可以在不同季节加工。
冰箱
红薯生产季节很强,很难储存。为了扩大粉丝的加工能力,他前年更新了旧设备,在棚下挖了一个6米深、50平方米的土窖,里面可以存放5万斤红薯。地窖不仅减少了红薯冻伤造成的浪费,而且保证了充足的原料,保持了新鲜。
电梯进出地窖
这些钢结构工棚和加工粉丝的设备都是他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设计建造的。他说他会电焊和钢筋下料。他当了几十年的包工头,给农民盖了好几栋房子,盖这些很容易。
程叔叔带摄影师参观了地窖。
程大爷把红薯粉条的加工当成产业发展。他为作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含7公斤红薯,7公斤红薯生产1公斤粉面,1公斤粉面生产1公斤粉条,10元一公斤粉条的市场价是1公斤。中间有3000元的利润率,我
他不仅自己种植了20亩红薯,还用“易货”的方式收购红薯,种植户给他红薯,他给种植户粉条,实现了双赢。他的灵活经营方式很快吸引了周边的群众,产量大的就地加工,产量小的直接易货。他还高价收购散户的红薯,通过收购、易货、自产等方式,保证了充足的货源,做到一年四季天天可以加工红薯粉条,保证客商不断货。
种植户给程大爷送红薯
进入11月份,红薯进入收获高峰期,程大爷白天为小户加工粉面,晚上为大户加工,自己的红薯及易货收购的红薯储存地窖中,因为小户的红薯产量少他们又无法储存,一旦冻坏后就会造成经济损失,他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优先为小户开机加工。
村民在过滤淀粉
程大爷为了提高红薯粉碎加工成淀粉的速度,把不同的加工户今发在不同的沉淀池中,各自进行过滤沉淀,他制作了四个过滤网,由于来人较多,他和儿子两人主要负责过磅,粉碎,看管设备,有人趁着人多杂乱把过滤网滤悄悄拿走一个,又过了两天,又有人把两个过滤器拿走,四个过滤器只剩一个,严重影响了加工速度,他迅速让儿子再去多置办几个过滤器,以防再次丢失。
等待红薯加工的夫妻正在吃午饭
“你为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个别人都顺走过滤器,你生气吗?”“生啥气呢,我在农村生活一辈了,太了解农民了,这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我见得多了,我这里离镇子很近,再去置办几个就行了。”程大爷笑着对笔者说。
笔者看程大爷非常忙碌,不再过多打扰他便和他告辞,热情的他不断地对笔者和同行的摄影师招呼道“再过十多天就开始拉粉条了,欢迎你们前来参观,到时候那场面比这还热闹。”
欢迎关注乡村生活记录者的头条号,带给你更多的精彩生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