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名家讲故事】
作者:董棠(话剧《柳青》 1 《路遥》编剧)
我熟悉刘清这个名字,不仅仅是因为我读过他的小说《创业史》很多遍,还因为他写了我的家乡《创业史》,而那一章也被编入了初中语文课本,叫做《梁生宝买稻种》——春雨刷地》,透过窗外滴落的雨水,我可以看到秦岭以西太白山的远峰和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和竹林。从那以后,每当有人问我家在哪里,我都会自豪地说:你见过《创业史》吗?那是梁生宝买稻种的地方!
20世纪80年代董唐与路遥合影(右)
一个人,一本书,带着深深的感情,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童年记忆。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在半个世纪内写一部关于刘清的戏剧。在创作话剧《柳青》的过程中,他那明锐而深邃的眼神仿佛一直在注视着我。我知道他在想什么,也能理解他在说什么。他是一个站在当时精神高度的人,一个坚守信仰,超越世俗的人。他有三个身份——作家刘清、干部刘清和农民刘清。他最突出的特点是“三声”——他致力于文学的雄心,他创造思想和作品的精神,他坚持真理不屈服于谬误的性格。他用毕生的创作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作家只能在丰沃的生存土壤中找到文学创作的“金刚钻”;文学只有在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才能重生。
同样的,1987年底,我第一次见到路遥的时候,也没想到以后会写一部《路遥》的剧。那段时间,路遥暂时住在陕西作协大院的一间旧平房里写作。我进去的时候,房间里的光线很暗,空气中有一股刺鼻的煤烟味。路尧卡特背对着门把煤放进取暖器。他可能会窒息和咳嗽。
虽然是第一次,毕竟同行之间打个招呼就像老熟人一样。和作家朋友相处,一般不喜欢谈文学,闲暇时间很少。你为什么不让自己放松一下?路遥也是,根本不想和我谈文学,而是打开一包烟问:“要不要抽?”我说:“烟,尝尝这烟,新疆的红雪莲。”他拿着“红雪莲”闻了闻,还给了我:“太浓了,不习惯,我就抽红塔山。”这时,我发现他抽了很久烟的左手食指和中指已经被烟熏黄了。他抽烟很多。他吸了几口烟,抽了一支烟,然后把烟头扔在地上。我发现地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烟头,就像一种行为艺术,蔚为壮观。难怪当我走进房间时,我觉得我的脚像踩在什么东西上一样软。有这么多烟头。多少包烟,用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覆盖了这个地方的“红塔山”!
他看到我惊讶的样子,说:“这砖地板湿了,老鼠还喜欢打洞;烟可以防潮,老鼠怕烟味。”他笑了,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当然,最重要的是方便,弄个烟灰缸,一会儿就满了,一直掉下去会很麻烦。”
我看着他桌上成堆的手稿(这些手稿应该是小说《平凡的世界》的第三部分),心里明白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解释。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把这些烟头作为创作中释放的压力,具有心理暗示的作用。每天看着它,踩着它,看着它一点点增加。是什么样的心情?只有像苦行僧一样写作的人才能欣赏。
没想到,五年后的1992年11月17日,路遥英年早逝,享年42岁。那天,我正在兰州写一部中篇小说。听到这个坏消息后,我放下笔,走到黄河边,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点了一支烟,给路尧抽了一支,直到抽完半包烟。我面前的石头上有六支香烟。
路遥和刘清都是陕北作家和陕北人,刘清也是路遥崇拜的“文学教父”。面对这样的主题,我无法用打开创作《柳青》之门的钥匙打开创作《路遥》之门。这两把钥匙不一样。刘清以强烈的使命感,用几乎与社会同步的《创业史》记录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初期农民思想感情的历史特点和变化。路遥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用《人生》 1 《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展现了普通人在新时期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如果说刘清给作家的启示是如何贴近生活,扎根于人民,那么路遥给作家的启示就是如何在作品中把苦难变成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给人以希望。
所以,我认为写路遥不能简单地写成路遥几部主要作品的创作过程,或者是人们熟悉的几个人生片段,而应该把他的人生轨迹、创作轨迹、精神轨迹与时代轨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鲜活的路遥,即:熟悉的路遥和陌生的故事;通往贫穷的道路,富足的精神;平凡的道路,不平凡的人生;真正的路还很远,缺陷无法避免。其中,熟悉的路尧故事陌生化是一种必要的艺术手段。路遥对物质生活的拙劣书写,反映了他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路遥是一个普通人,但他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真正的距离并不完美,但有缺陷的距离才是真正的距离。
路遥的一生让我们思考:作家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什么?这恐怕不是每个作家都能老老实实面对的问题。路遥为人爽快。他说自己最初的创作动机是功利的,但很快就意识到文学就像一双清澈的眼睛,容不得半点沙子。文学就像一个神圣的灵魂,不能容忍任何亵渎。只有摒弃一切杂念,像圣人一样把文学作为人生的精神伴侣,像一颗依靠土地的种子一样深入人心,才能走上这条路。
再往前走。
路遥的一生给了我们
的启示是:文学创作也是一种平凡的劳动,从事这种劳动不仅要有坚定的文学信仰,还要有正气和骨气。一个真正的作家,必定热爱生他养他的土地,必定热爱他心之所系的人民!
柳青和路遥,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还有他们那种坚守现实主义的文学理想、坚守人生信念、永不随波逐流的风骨与精神!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9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