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厂是很多职场人追求的目标:高薪、福利好、培训规范、发展空间大、管理规范等。这些都是大企业的优势。
然而,许多人在大工厂的发展中遇到了麻烦。关于在大厂工作,我有一个外国朋友的问题,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杨哥哥,我在做与地图相关的研发。我在这个大工厂(阿里高德)已经10年了。因为舒适安逸,忽略了能力的长期发展,最后一次晋升又失败了。我快40岁了,还是一个基层员工。最近,我试着换工作。我以为有大厂的光环找份好工作会很容易,结果发现根本不是这样。我的工作经验在其他公司根本没用。我现在非常非常难过。请杨师兄指教。我该怎么办?”
破解中年危机的方法其实是提前预防,而不是等到危机发生的时候再去找方法。
所以我对他的建议是:第一,继续在这个大厂工作,同时开始改变自己,不要再当螺丝钉了。
虽然我一直建议应届毕业生和职场经验少的新人,最好去大厂熏陶一下。但是有些在大厂按部就班,适应维护某些模块的朋友,很容易陷入一年经验,十年经验的局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遇到了麻烦,很难再翻身。
大厂是培育职场螺丝钉的温床:工作稳定,分工明确,工具化、组件化程度高,带来了组织效率高的优势。但是组织的高效率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成长。
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 里,举了扣针工厂的例子:
“一个工人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一天生产20颗纽扣,但有了分工,经过18道工序,每人平均每天可以生产4.8万颗纽扣。这就是专业化分工的效率。”
任何一家公司,从老板的角度来看,肯定会提高效率,赚更多的钱,所以公司必然会走向专业化分工,一份工作会被切成很多块。
每个人整天重复其中一个,以提高效率,减少风险和对人的依赖。公司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但对个人发展却是灾难性的。
你可能成为了大企业的“人才”,但只是企业定制的人才,已经制度化了。就像螺丝一样,它的尺寸和材质只能用在一个地方,如果搬到另一个地方就根本用不到了。
说几点避免成为螺丝钉的破解方法:
1.工作年限不等于能力
公司对职场人的需求更多的是增量而不是存量。无论是升职加薪还是期权授予,正在成长的人机会显然更大。
成为老员工并不一定意味着提高自己的能力。反而熟悉组织、团队、流程导致进入舒适区,温水煮青蛙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机会。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工资收入确实会上升,这一点在大工厂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果你不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你的工资却不断增加,最终的结果就是你成为职场的奢侈品,性价比更低,被取代的可能性更大,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
2.不断跳出舒适区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在大厂工作多年,遇到天花板。我会非常支持那些想跳槽到小公司去争取的人。
在大厂积累一定实力,了解标准化管理和团队运作后。去创业公司承担更大的责任,可以高速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也是强迫自己走出舒适环境的一种方式。
人的本能是追求舒适安逸的状态。一旦他们进入并习惯了,他们实际上就进入了舒适区。
2015年,我在360处于这种状态。经过几年的努力,部门的产品技术已经成体系,产品线趋于稳定。每天做管理,跟进一些小问题,下班。我对高薪和选择权没有太大的挑战。相信很多人都会羡慕这种工作。
刚开始感觉很棒,但是时间长了,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在退化。于是我很快陷入了苦恼,思考了半年,我选择了跳出来创业。虽然没有成功
站在原地,看不到新世界!
3.重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螺丝制造商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们每天处理重要和紧急的事情。对于程序员来说,他们写业务代码,调试,上线,解决在线bug。工期紧的时候,他们基本都是凭直觉做事。
能不能留出时间来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很关键。
例如,你能彻底研究你写的代码吗?还是不断重构提高代码质量?还是引入新的设计模式,在代码设计上下功夫?比如工作之外的推广,可以学习各种开源代码吗?你能看到日常调用的底层组件是如何实现的吗?甚至自己建一个,调试运行一下也是为了好玩?
做这些事情可能在短期内对你的工作产出没有帮助,也不能升职加薪,做了就会发现很难有进步。
但我们要明白: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技术改进、产品积累等等。刚开始很慢,没有进步,就像蜗牛一样,突然就像老鹰展翅一样。
说到这里,又要祭出一熟悉的图了:
坚持做…
「重要不紧急」的事情,直到突变线的来临。
4.关注其他人做的事
很多读者问过我一个问题:洋哥,你是如何同时掌握技术、产品、运营、商业等能力的呢?
复盘下我的经历,有一个点很重要:在工作中不光要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要关注其他人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
这也分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同职能的其他同事,通过了解他们的工作,你可以知道你的「盲区」。
「盲区」很可怕,很多陷入愚昧山峰停滞成长和发展的朋友,很大原因都是因为有大量盲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当你知道其他人用不同的方法更高效地解决了问题,你一定会反思改进。
第二个层面是不同职能的同事,你了解他们在做什么,其实是一种高效学习。
比如程序员多和产品聊聊天,了解下交互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这个功能究竟满足了什么用户价值。
这会让你不用实际做产品,就具备了一定的产品业务Sense,能快速扩大你的Scope,具备这种能力会让你的职场发展势如破竹。
很多技术人职场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担任CTO,如果一个CTO没有超强的产品业务Sense,极容易成为背锅侠,最终黯然离开。
5.不设边界,实现跃迁
在职场,不要给自己设置边界:可以找直属领导要求更具挑战性、成长性的工作、也可以主动帮助同事解决问题、还可以多看书实践优化手头的工作。
张一鸣在刚工作的时候,就从来不给自己设置边界。
看看他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自述:
“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我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当时 Code Base
中大部分代码我都看过了。新人入职时,只要我有时间,我都给他讲解一遍。通过讲解,我自己也得到成长。所以,我很快从负责一个模块,到负责整个后端系统,一开始带一个小组,后来带一个小部分,再后来带一个大部门。”
在工作中通过不设边界,不断突破舒适区进入学习区,进而把学习区变成舒适区,这个时候一个小的跃迁就发生了,无数个小的跃迁之后,大的跃迁随即而来。
这个时候你也就摆脱了螺丝钉的命运。
最后的话
我在读者群也和大家探讨了这个问题。很多人悲观地认为80%甚至90%的人都会是螺丝钉的宿命。并且当个螺丝钉也并没有什么不好。
请相信我,人性的懒惰超过你的想象。但凡能认知到问题的存在并真正开始去反思改变,恐怕你就超过了80%的人了。
避免成为职场中的螺丝钉并不困难,避免十年经验等于零,其实只要你开始行动起来。
希望我的读者朋友们,都不要甘于做螺丝钉,静静等待生锈被替换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