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形式的轻量化不代表随意化,有关金额门槛的设定、监管规范的完善,都需要经过更审慎的考量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室的“椅子冠名”引发讨论。据报道,这是该校校友总会发起的“校友合伙人”计划,邀请校友在线捐赠,单笔捐赠金额满1000元,即可在校内文泰楼101、102教室的座椅上安装刻有姓名、年级和专业信息的铭牌。一时间,天南海北的校友们纷纷“抢”起了母校的专属座椅。
提到校友捐赠,很多人都会想到企业家等成功人士反哺母校的“大手笔”。面对知名校友们动辄百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捐赠,不少人也会望而却步,自嘲“实力不足”“给母校拖后腿了”。可事实上,回馈母校的方式不只有大额捐赠这一种,无论量级大小,都是校友们的一片心意。类似开放座椅“冠名”的方式,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回馈母校的门槛,以更轻量化、个性化的形式,让更多普通校友参与到校园的发展建设中来。
“认领”专属座椅,看似只是简单冠名、写一句祝福,却能给广大校友提供一个安放校园情怀、铭记青春记忆的渠道。有人曾收到学校发放的1000元奖学金,如今又通过“冠名”座椅的方式,完成对鼓励和善意的循环;有人曾在这些教室里度过安心备考的时光,现在以捐赠的方式进行回馈,既是对青春的纪念,也是对学校培养的回报与认可;还有人选择为英年早逝的同学代捐座位,以此纪念他们共同度过的校园时光……
翻看这些专属座椅背后的故事,会发现它们早已超越了冰冷的金钱维度,而是对友情、感恩、追忆、感怀等不同情感的具象化体现。这种充满温度的人性化表达,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校友文化的生动载体。
近些年,有关校友捐赠的话题不时引发关注。前段时间,某高校针对往年毕业生发起校庆“千班万元”捐赠倡议一事,就曾引发公众争议甚至反感。其实,具体的捐赠形式或许因校而异,但有两条基本原则却是大家的共同期待:其一,尽量一视同仁,减少特殊化、功利化倾向,避免“眼睛只盯着成功校友”、忽视广大普通校友感受的情况;其二,坚守校友捐赠的公益化倾向,让更多校友在量力而行、自主自愿的前提下,表达自己为母校出一份力的心意。
近几年,从在校园里认养一棵树、为图书馆添一本新书,到认领一个“专属座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出轻量化的捐赠模式,让更多普通校友的校园情怀得以寄托和抒发。当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注入校园的每个角落,通过一棵树、一本书、一个座椅表达出来,本身也能成为一种情感链接,增强校园凝聚力和校友归属感,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