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所拥有的知识和资源可以带给非洲,但它们不能直接被吸收,需要调整。因此,中国应该与非洲同行进行有效合作,根据非洲的具体情况调整改造这些解决方案。这就是‘共同创造’。”
日前,来华的盖茨基金会农业发展主任马蒂恩·范·尼乌库普(Martien van Nieuwkoop)在北京接受包括红星新闻在内的媒体专访时这样表示。
农业技术一直以来被视为中非合作得天独厚的领域。长久以来,盖茨基金会看到了中国的独特优势,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下属国际水稻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在非洲推广“绿色超级稻”等。在马蒂恩·范·尼乌库普看来,推广一项技术并不是那么简单,需要因地制宜,需要中非农业科学家“共同创造”(co-creation)。
▲盖茨基金会农业发展主任马蒂恩·范·尼乌库普(Martien van Nieuwkoop)
与此同时,在全球农业方面,日益扩大的“适应差距”也让他无比忧心。他指出,气候变化的速度似乎比农业韧性方面的投资速度更快。与能源业和交通业相比,农业部门在气候适应上得到的融资是落后的。
“共同创造”:
中国经验帮助非洲需要因地制宜
红星新闻:中国发明的绿色超级稻得到了盖茨基金会的支持。它在许多亚洲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非洲国家似乎面临一些挑战。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结果?
马蒂恩·范·尼乌库普:“绿色超级稻”在非洲的效果不如亚洲,其中影响因素很多。
首先,种植绿色超级稻需要施肥。中国和非洲的具体耕种条件不同,因此需要的肥料配方不一样,需要相应调整资源。但非洲农业研发投入不足,缺乏这种适应性资源,农民也不知道该施哪种肥。非洲的肥料也很贵。这是一大制约因素。
绿色超级稻还需要精细的农业用水管理。非洲的灌溉系统及其管理方式与中国存在很大差距。这是导致种植绿色超级稻困难的第二个原因。
绿色超级稻在非洲并非完全没有种植和使用。只要肥料、灌溉等条件适当,它就能长得很好。
我认为,任何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会自动发生,需要为它创造条件。应用不畅并不等于技术本身的问题。
红星新闻:从这一案例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合作经验?
马蒂恩·范·尼乌库普:中非合作要想成功,关键词是“共同创造”。
中国所拥有的知识和资源可以带给非洲,但它们不能直接被吸收,需要调整。因此,中国应该与非洲同行进行有效合作,根据非洲的具体情况调整改造这些解决方案。这就是“共同创造”。
与此同时,非洲在机构能力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因此,盖茨基金会与中国伙伴以及国际组织合作,开展非洲科学家能力建设项目,因为这样非洲将有能力参与“共同创造”。这一项目即将迎来第一批来华受训的非洲科学家。
“适应差距”:
农业气候适应融资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红星新闻:上个世纪农业见证了绿色革命这样的千年革命,但这个领域的创新从发明到应用本来就很慢,而现在气候变化的效应显现得越来越快,你认为我们的创新赶得上气候变化吗?
马蒂恩·范·尼乌库普:“适应差距”确实在不断扩大。气候变化的速度似乎比我们在农业韧性方面的投资速度更快。与能源业(风能和太阳能)和交通业(电动汽车)相比,农业(的投入)相当落后。
农业有自己的电动汽车、太阳能和风能吗?能源业和交通业从政府为开发这些技术提供的各种补贴中受益匪浅,而我们还没有在农业领域看到这样的资金。
正好在我离开世界银行工作的前夕,我的团队对此进行了一项研究。我们对全球气候融资进行了盘点。两年前,全球所有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气候融资总额大约是每年6000亿美元。其中,只有大约240亿美元用于农业。与此同时,农业和农食系统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一。6000的三分之一是2000,而不是240。这充分表明了资金缺口。
在我看来,现有的增强农业的韧性和适应能力的投资还不够。有时人们会问:是什么让你夜不能寐?对我来说,是日益扩大的适应差距。
此外,我认为在气候变化面前,农业可能比能源或纺织这样的行业更加脆弱。最脆弱的行业,我们的投资却不足。与此同时,农业对人类太重要了,因为每个人每天都要吃三顿饭。
农业需要创新,而且是一种不同的创新,不仅要关注产量,还要注重增强韧性、降低风险和减少碳足迹。盖茨基金会坚信,各国需要加大对农业研发和创新的投资,以推动其发展。一切照旧、不采取行动对未来并非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