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北京辞世,享年103岁。这位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的科学巨匠,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执着的求索精神,深深影响了整个物理学界。杨振宁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格言为座右铭,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他坚持用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
在西南联大时期,杨振宁常常在煤油灯下潜心研究,演算出许多重要的物理公式。他对“宇称不守恒”假设的坚持,虽在当时遭遇了诸多质疑,但最终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即使在晚年,杨振宁依然保持着对科学的好奇心,常常追着年轻的研究者们提出问题,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无尽渴望。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守拙与创新”关系的范本。守拙,意味着在复杂的科学问题面前,保持一种简单、纯粹的思维方式;而创新则是在这一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寻求新的解决方案。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守拙使得我们在研究中不迷失方向,而创新则推动我们不断向前。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守拙与创新”的重要性。在学习某个新领域时,常常会遇到许多挑战与困难。最初,我尝试着用各种复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往往事与愿违。后来,我逐渐意识到,简单的思考和方法往往能让我更快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因此,我开始学习从基础出发,逐步深入。这种“守拙”的态度让我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同时,创新也并非一蹴而就。就像杨振宁在科学探索中所展现的那样,创新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不断的实验。它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突破,更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但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基础的重要性。
杨振宁的故事不仅仅是科学的传奇,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追求卓越的激励。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生活中,守拙与创新都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要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简单的心,去理解、去探索,最终实现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