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体验、健康讲座、赠送鸡蛋食用油……近年来,一批打着“中医养生”、“高科技理疗”旗号的健康馆、养生店悄然遍布城市街头巷尾,将目标精准锁定老年人群体。然而,在这些温情脉脉的营销背后,隐藏的往往是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悲剧发生:七旬老人养生馆内不幸离世
近日,一起发生在湖北襄阳的悲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位74岁的老人,在襄城区一家名为“固元堂”的健康馆接受所谓“治疗仪”体验后,突发不适,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家属悲痛地表示,老人此前并无明确心脏病史。据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显示,其死亡原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公共监控画面记录下了老人离店前的异常状态:步履蹒跚,满头大汗。据家属所述,老人是通过该馆在社区组织的活动被吸引进店,体验不过一周时间。这类机构通常以免费项目为诱饵,待老人建立信任后,便开始推销动辄数万元的高价设备。
揭秘套路:标准化的“围猎”流程与夸大宣传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固元堂”的养生馆已形成一套标准化的运营模式,精准切入老年人的健康与情感需求。
监管发力与挑战并存
针对保健品市场的乱象,国家监管力度持续加大。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委自2020年起联合开展了为期五年的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已查办案件6304件,罚没金额2.6亿元。
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出现。一些不法商家转而利用微信、直播间等私密或跨平台渠道,以“养生课堂”、“健康讲座”为名进行虚假宣传,或冒充专家通过“亲情营销”实施精准欺诈,其形式多样、隐蔽性强,给监管执法带来难度。
结语:关爱老人,共筑防线
面对层出不穷的“养生”陷阱,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监管部门应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创新监管方式,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价格违法行为。作为子女,应给予家中老人更多陪伴与关怀,及时科普健康知识,提升其防范意识。老年人自身也需保持理性,认清“免费”背后的风险,购买保健品或医疗器械时,务必认准“蓝帽子”标志和医疗器械注册证号,身体不适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莫让温情的面纱,遮蔽了逐利的獠牙。守护老年人的健康与财产安全,需要你我共同擦亮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