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信物·时空对话 | 烽火家书中的未竟期盼:李云鹏与刘老庄连的生死抉择
创始人
2025-08-28 21:19:01
0

  【编者按】

  在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不分阶层、不分职业,众志成城,共御外敌。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文艺宣传的阵地,从物资保障的后方到秘密情报的战线,万千力量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民族洪流。历经岁月洗礼而留存至今的抗战信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精神的传递者。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荔枝新闻推出《抗战信物·时空对话》系列报道,以“信物”为媒,邀请当代青年与抗战亲历者的后人展开对话,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探寻跨越时代的青春信念。

  “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这封穿越烽火的平安家书,来自抗战英烈李云鹏,他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中唯一留下家书的人。

  李云鹏的家书

  家书中写着“凯然而归”,执笔的李云鹏却永远留在了刘老庄。1943年,李云鹏所在的连队在刘老庄战斗中全连壮烈牺牲。朱德总司令评价这场战斗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为了了解这支英雄的连队,陆军工程大学野战工程学院学员高昂寻访了李云鹏的妹妹——李爱云。

  李爱云向高昂讲述八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

  “这是我大哥李云鹏在沛县高小的毕业照,他就留下这唯一的一张照片。”李爱云向高昂展示泛黄的照片,话语里满是对兄长的怀念。

  1920年,李云鹏出生于江苏沛县王店乡李集村。在沛县高小求学时,正值日本侵占东三省,爱国主义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笔记本、语文书上,“卖国可耻、救国光荣”八个字力透纸背,这是李云鹏立志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的铮铮誓言。

  李云鹏留下的唯一照片

  李云鹏16岁参加抗日先锋队,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被编入八路军苏鲁豫支队,1941年苏鲁豫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第7旅19团2营4连。李云鹏在部队先后担任宣传员、文化教员、团政治处干事、连队政治指导员,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文武双全的指导员。

  烽火岁月里,亲情是战士心中最柔软的牵挂。1941年,李云鹏在作战间隙给家里寄去一封平安家书。短短数百字,将家中老幼、生计状况、亲人健康一一牵挂,字里行间满是念家思亲之情。信中提及“工作也非常忙碌,可是为了——所以我之工作精神也非常兴奋”,他对抗战工作的诸多艰辛与使命欲言又止,只让家人等他“凯然而归”。

  李云鹏塑像

  1943年春,日军调集兵力,对战略要地苏北抗日根据地展开大规模“扫荡”。3月18日凌晨,日军分几路向北进犯,企图寻歼淮阴六塘河一带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彼时,4连正在驰援第4师的途中,夜宿刘老庄时突然发现敌情。

  全连满打满算仅82人,装备只有一挺重机枪、三挺轻机枪和少量枪榴弹。而进犯的日伪军上千人,不仅兵力悬殊,更配有野战炮、重机枪等精良武器。眼看刘老庄的群众尚未撤离,为掩护百姓和淮海区党政机关安全转移,4连官兵在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的率领下,毅然选择留下来奋勇阻击。

  刘老庄战斗复原场景

  苏北平原上,纵横相连、庄庄相通的“交通沟”是游击战的制胜法宝——这些宽5尺、深4尺的壕沟,两侧堆着1尺多高的积土,既方便隐蔽,又能灵活转移。4连战士迅速跳出刘老庄围墙,跃入北边的交通沟准备迎战。日军很快从四面包抄,战士们后撤时才发现,眼前的交通沟被一棵大树挡住了去路,并未挖通。这一条“断头沟”将撤退之路彻底断绝。几次突围未果后,4连果断放弃无效撤退,决心以“反冲锋”与敌人死战到底。

  “从拂晓到黄昏,战斗了一整天!”李爱云难掩激动。敌方以上百门火炮猛轰4连阵地,妄图以火力摧毁战士的意志。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墓碑

  中午,敌军派出一名汉奸向4连喊话:“继续抵抗下去是没有意义的,交枪投降会有优待的。” 而回应他的,是4连战士们的枪声 ——绝不投降!

  “敌军进攻人数一次比一次多,火力一次比一次猛,可接连五次冲锋,全被4连打退了。”李爱云谈到当年的激战,声音里透着对勇士们的深切敬佩。

  傍晚,千余日伪军已将刘老庄围困,4连战士只剩20余人,子弹也打光了。李云鹏高声动员大家把剩下的武器全部销毁、就地掩埋。李爱云红着眼眶说:“4连战士都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最后时刻,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小锹砍;用手掐、用牙咬……最终,82位勇士全部壮烈殉国。写下“凯然而归”的李云鹏,和战友们永远留在了刘老庄。

  被折弯的枪管

  这场战斗,4连共击毙日伪军170余人,伤200余人。时任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在《新四军在华中》中评价这场战斗:“八十二人,无一投降者,无一生还者。呜呼,壮矣!”

  为继承烈士遗志,新四军第7旅决定重建4连。战后第三天,淮阴的父老乡亲选出82名青年送入部队,重建4连,这支英雄的队伍被命名为“刘老庄连”。

  刘老庄连连旗

  1967年的3月18日,李爱云随父母第一次赴淮阴县刘老庄祭扫八十二烈士墓。上午八点,陵园门口已人山人海,群众们自发带着纸扎的小白花,有的握在手中,有的别在胸前。当地人民对八十二烈士的缅怀与崇敬,深深震撼了李爱云。

  第二年,李爱云主动提出到哥哥李云鹏牺牲的地方插队。离家时,父亲叮嘱李爱云:“大哥的战友也是你的哥哥,到了刘老庄要常去看他们,不要忘记他们。”那时的李爱云便立誓要守护82位烈士哥哥一辈子。淮安当地群众与机关干部得知她是李云鹏的妹妹后,纷纷邀请她讲述八十二烈士的故事。这一讲,便是56年。

  “八十二烈士的精神是无私的,是爱国的。”回望半个多世纪的坚守,李爱云感慨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离不开这种精神。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我的责任。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他们的故事讲下去,让英雄的精神传承发扬下去。”

  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

  李云鹏的家书仍在展柜中静静陈列,向每一个走近它的人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里的赤诚与勇气。刘老庄这片曾被鲜血浸染的土地,如今繁花似锦、安宁祥和。英雄从未远去,“刘老庄连”的番号永远响亮,82年来,刘老庄连接收培养了170名刘老庄籍战士,八十二烈士的精神永存,薪火相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粮饲双收”“一塘多收”……新...   央视网消息:山东菏泽成武县是大蒜产区,大蒜玉米轮作是成武县重要的种植模式之一。眼下,全县10万亩...
看,“数”说天津与上合之合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即将在津城启幕,世界目光齐聚渤海之滨,这座位于“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的...
特稿|创新进取 合作共赢——中...   新华社开罗8月28日电 题:创新进取 合作共赢——中阿经贸合作助力经济全球化进程  新华社记者冷...
抗战信物·时空对话 | 烽火家...   【编者按】  在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不分阶层、不分职业,众志成城,共御外敌。从...
“我们搬新家啦!”   萨迦县雄麦乡扎果村群众擦拭新家窗户。本网记者 扎西顿珠 摄  拉孜县锡钦乡夏拉苏村群众搬新家、品...
新华视点|夏日经济“热”力四射...   今夏,乡村旅游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浙江  ■乡村避暑“玩水”新花样,“摸鱼派对”、清凉...
2025国际传播协作交流会在海...   8月27日上午,由中国外文局、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共同指导,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万人说新疆|街舞 不止于舞     百哈提亚尔·玉山江(百合)是新疆乌鲁木齐市追梦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合伙人。他与街舞的缘分始于...
2025年7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   央视网消息:8月2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了2025年7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
理响中国|一件长衫,一枚银元,...   杨靖宇的长衫裹着白山黑水的寒霜,宋铁岩的书箱藏着游击战线的密信,吕公良的相机定格了最后一张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