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王小波去世的前一年。华夏出版社赵主任私自出版王小波写的《黄金时代》。
为了能够出版,赵主任还被领导骂了很多次,但是出版的结局并不太好,冒死出版的 《黄金时代》 不被人看好,压根卖不出去。
赵主任和王小波推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到小书摊和书市谈价格。但是很多老板不相信,
就这样,直到一年后王小波去世, 《黄金时代》 依旧没有卖完。
作为文学教父,王小波的生命,他可以用生前惨淡,死后爆红.
八个字来形容。王小波一直都有很好的前途。1988年与妻子李银河回国后,王小波成为北京大学社会讲师,三年后成为中国人民大学会计讲师。
当时,大学老师的工作还是很吃香的,
尤其是作为一个名校的讲师,王小波的工资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王小波一直坚持在学校当老师,那么他的未来一定会顺利进行,生活中也不会贫穷。至少他有很好的养老环境和丰厚的薪水,但王小波没有这样的选择。
在全国人大做了一年会计讲师后,王小波开始辞职创业。这时,王小波已经40岁了。王小波的梦想从来不是当老师,也不是当老师,而是想成为一个小说家,一个能够影响文坛的小说家。
只是或许王小波不会知道,自己奋斗五年的结果最后是穷困潦倒,而在自己死后他才真正出名。
80年代,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完成。自信的王小波向《人民文学》推荐了这本书,但得到的回复是拒绝。然后他把手稿邮寄给了许多出版社和杂志,但得到的回复却是统一的:
小说写的很好,但是现在不敢发。
无奈之下,王小波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港台,很快港台就出版了自己的小说。只是当时的编辑为了增加销量,给这本书改了个新名字:
王二风流史。
(王小波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经常在自己的小说中出现这个名字,意思是自己)王小波的成名是从港台的走红开始的,但他第一次选择读这部小说绝对不是纯粹的。
尝试了三年,王小波的小说在内地还是没有出版,所以王小波别无选择,只能写杂文,没想到写杂文还有了意外的收获。.
王小波成为散文评论家后,开始在《三联生活周刊》和《南方周末》开设专栏,普及常识。很快王小波就获得了一大批粉丝,他的作品也开始被人们所熟知。
当时,很多人建议王小波重写他的散文,因为他们认为王小波的散文比小说好。王小波从来不接受这种观点,
自己的小说只是大家没有看到,所以他们并不知道,其实自己写的小说才叫好呢。
随着王小波的杂文越来越受到重视,他的小说也开始问世。这个故事也是我们之前讲过的故事。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王小波的书根本卖不出去。面对这种情况,王小波曾多次反思:
自己写的这么有趣的故事为什么卖不出去呢?
当时王小波先生44岁。多年没有正式工作,他的生活很贫困。
在王小波去世前九天的时候,他的编辑李静见过他最后一面。
这个时候的小波老师刚考出货车驾驶证,面对来看望自己的李编辑,小波老师无奈地说道:如果我实在混不下去了,我就做货运司机。 李晓静曾回忆当时的情况:
我看见他走路脚步很慢,衣服很旧,暖瓶很破。
可是王小波最后没有等到做货车司机的这一天,1997年4月11日,王
小波因为心脏病突发离开了这个人世,或许他是带着不甘离开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所写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人看,为什么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小说。
在被问及王小波为什么在穷困潦倒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写作时,王小波曾如此说道:
“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或许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和理想,王小波死后变成为了文学教父。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也在无形之中支撑着后代作家在孤独中前行,李静曾采访过王小波,对他的评价为:
王小波写的很多美丽的散文都是感动内心的,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温文尔雅的瘦个子,他的作品深深的吸引了我。
多年之后,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怀念王小波时曾写了一封信,信中的内容感人肺腑,以下是这封信的内容。
如果你健在,也该66岁了。咱俩同岁,可以共同步入晚年。可惜没有如果,我们只好天各一方。……
现在回头看你的一生是神采飞扬的。你活过,你写过,你爱过,你过了精彩的一生。然后就飘然而去。我爱过你,我仍然爱着你。你一生浸淫在爱之中,这是生命最美好的状态。我也将终生浸淫在爱之中,直到最后时刻。直到生命消失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万一灵魂存在,但愿我们还会相遇……
可以说王小波的一生是孤独的,他40岁从名校辞职创业,小说一直无人问津,到最后生命中的穷困潦倒。他唯一的乐趣就是写作,用自己的思维和笔写下一部部感人的作品。
只是小波老师在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或许和很多艺术家一般,生前的作品无人问津,死后的作品一票难求。 王小波或许就是这样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