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效力量。2021年是中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客观把握创新创业规律,对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华网《读懂创新的密码》栏目邀请高校创新创业带头人、创新创业领域研究专家,共同探讨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日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焦浩教授介绍了学校“双创”教育实践,分析了大学创新的深刻含义。
专业与创新的融合应从课程设置、教学体系等多方面入手。
焦浩提到,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教育体系中的课程创新。课程设置既要将创新教育融入学生选修课和专业课,也要融入公共必修课,尤其是以创新创业管理和商业模式设计的教育。其次,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和选拔机制,鼓励教师不断将创新教育融入和更新自己的专业课程,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对此,今后可以尝试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学生双创教育的建设。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改革,整合学校各部门教研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加大教师的投入。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院校的教师被分配到全校公共必修课的建设和管理中,在学生的双创课程中开设技术创业、商业模式设计、创业融资等课程。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孵化创新成果,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最后进行杂交培育。选择有创业意识或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全校形成双创强化班,邀请校外企业的专家对强化班的学生进行商业模式、客户分析、创业融资、创业团队管理、实践演练等方面的培训。
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开展双创教育。
焦浩认为,“大学生创业”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可以理解为创业,广义的可以理解为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大学生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实际进入社会创办企业制造产品的学生可能不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高校双创教育建设要考虑这两个方面,对真正有创业意愿和技能的学生给予创业支持。
焦浩介绍,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处开设了创新创业实验班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训班和实践课程,成立学生创业社团,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并配备创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创业项目和创新实践进行个性化指导和服务。同时,学校设立了风险基金,帮助孵化优质项目。此外,高校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数字时代为创新和创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数字时代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
焦浩还表示,数字时代,大学生创业不仅要有团队精神,还要有很强的敬业精神。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胸怀大志,旗帜鲜明,勤奋敬业,脚踏实地。同时,精益求精,不局限于短期进步,坚持长期进步。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是有意义的人,充满活力和能量,保持清醒的头脑、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和提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