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庆保
打开《创业史》,刘清的形象总是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白天,他一丝不挂,戴着眼镜,穿着双排扣夹克,手里拿着一个长杆长烟袋,裤腿上全是泥,和一群庄稼汉谈笑风生。夜灯下,他拿着笔皱起眉头,专心致志地创作。
刘清,原名刘允华,陕西省五保县人,写过《种谷记》和《铜墙铁壁》两部小说。《创业史》 1954年初春开始写作。本来打算创作四本书,最后只完成了两本。尽管如此,《创业史》还是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曾经风靡一时的《三红创作》中的“一个创作”就是这本书(“三红”指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2019年,《创业史》又获得一项荣誉,入选小说《新中国七十年》合集。
读《创业史》,最大的体会就是真实感人。作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刘清始终关心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始终关注时代的重大问题。为了讴歌新中国千变万化的变化,他时任《中国青年报》的主编和副刊编辑。1951年5月,他毅然放弃了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举家迁往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定居,担任县委副书记。从此全家在一座古庙里住了十四年,完全融入了农村和农民的生活。
刘清的创作态度非常严格。这些年来,他用了很多方式体验生活,收集素材。比如他在店铺前排队购物,在嘈杂的场景中特别注意人们的自由聊天,把这些最简单的细节和语言作为他创作最珍贵的生活素材。有时候,他会参加“老碗会”,像个农民一样,拿着又大又旧的碗蹲在村巷里,和大家分享,收集奇谈怪论。皇甫村有个二流子。刘清非常想知道自己的生活,但他总是被自己地位的悬殊所限制。刘清动了心,发现这个人喜欢玩鸽子,于是他买了两只鸽子,把它们放在鸽子笼里,去找他——。后来这个人进入《创业史》,成了白展奎的原型。“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已经被收入中国教科书。事实上,这个故事源于刘清本人。1956年,刘清用自己的稿费和积蓄换来日本改良稻——矮粳稻,并成功种植。
读《创业史》,最深的感受就是生动有趣。书中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冉鹤滩农民集体创业领袖梁生宝,年轻成熟,谦逊勤劳,公平聪明,有很多同龄人没有的优点。勤劳善良的老人梁三,领导有方的县委副书记杨国华,以及郭石夫、姚世杰、郭振山三位各具特色的“三大人才”,都让人读了难忘。这本书内容丰富,矛盾清晰,细节真实微妙,语言真实简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至于那些优美细腻的描写,缓缓推进的情节,中南的群山,风景秀丽的唐河两岸,树木环绕的草堂,升起的柴火和炊烟,共同构筑了中国农村最深的乡愁,让我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读《创业史》,内心充满了敬佩和敬佩。文学不是生活的记录,不是简单的重复。刘清为这项伟大的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初稿完成后,做了四大修改,每一个字每一句都经过深思熟虑。他专注于《题叙》章,投入了八个月的时间和精力,是书中其他章节的数倍。其中创作最艰难的一年,他吃的不好,睡的不踏实,变得又黄又瘦,长了黄疮。文学评论家冯建南说:“《创业史》今天是不是黯然失色?刘清塑造的新形象梁生宝褪色了吗?没有!这个艺术形象依然屹立不倒,光彩夺目。”《创业史》沉重而尖锐的现实主义力量轻易地穿透了时间。
刘清是作家中的楷模,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把一生献给人民。1960年,《创业史》首次出版,一生吝啬的刘清毅然向胜利人民公社捐赠稿费1.6万余元,作为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钱”建造了农业机械厂和卫生所。为了把电线拉到村子里,刘清还预付了第二部分货款的一部分。因此,刘清几乎在债务中度过了他的余生。
刘清遭厄运时,曾说:“我想看沈河源皇甫村翻天覆地的变化。50年后给我个结论!”历史是正义的,时间是检验一切的试金石。5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党政干部向刘清学习。他说:“刘清可以从中央或陕西省发一份文件,他就知道他的房东是哭还是笑。”作家和人的联系如此紧密是《创业史》取得成就的重要基础。
2020年8月14日 《河南日报》 第11版
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