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场寒潮已抵达广东,大幅度的降温也让取暖神器热销起来。但电暖器、电热毯、暖宝宝等取暖神器使用不当,也会成为“毁肤凶器”。
近日,吴女士因电暖炉使用不当引发火灾,造成全身多处烧伤,由120救护车送往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进行救治。由于她长时间吸入浓烟导致肺功能衰竭,目前已启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
烧伤整形科主治医师汤文彬提醒,近期因使用取暖用品被烧烫伤的就诊患者明显增多。他提醒,市民使用取暖设备享受温暖的同时,也要谨防低温烫伤,若发生了烫伤,要正确应对,及时就医。
电暖炉清晨爆炸 致全身深度烧伤
据悉,电暖炉爆炸起火时,吴女士当即惊醒迅速扑火,在屋内逗留30分钟之后,造成全身多处70%深Ⅱ-Ⅲ°火焰烧伤,清晨6点多由120送往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进行救治。
来院后,医院开启烧伤救治绿色通道,紧急为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和焦痂切开手术。由于患者长时间吸入浓烟导致肺功能衰竭,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连续肾脏替代(CRRT)治疗。
汤文彬提醒,冬季市民大量用火、电、气,会极大增加烧伤的风险。“市民使用电暖炉时不应太贴近皮肤,尤其是皮肤感觉异常的糖尿病患者,以及皮肤较易受损的婴幼儿和老年人,如发现异常及时停止使用。”
冬季谨防低温烫伤
据悉,冬季常见的烧烫伤类型主要有烧伤和低温烫伤两类。生活中常见的烧伤源有沸水、滚粥、热油、热蒸汽烧烫和火灼伤等,常见的低温烫伤有电暖器、暖宝宝、热水袋、艾灸等。
低温也会烫伤?汤文彬表示,低温烫伤是指身体长时间接触高于45℃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慢性烫伤。“低温烫伤的面积通常比较小,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也许表面看起来不严重,仅仅是红肿或小水泡,但其实皮肤深部已经受到损伤。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起创面感染导致难以愈合或愈合后遗留严重瘢痕。”
汤文彬提醒,低温烫伤的患者不要在创面上涂抹所谓的“秘制药膏”或酱油、牙膏等,此类物品不仅容易引起伤口感染加深,增加治疗难度,也会影响医生对伤情的判断。
烧烫伤后的正确处理:“冲、脱、泡、盖、送”
那么使用“取暖神器”时,需要注意什么?汤文彬表示,切勿在睡觉或意识不清的情况下使用取暖物品,避免其直接且长时间接触皮肤。尤其是婴幼儿、孩子、老年人要格外注意,应在家人的监护下使用,并随时查看使用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停止使用。
“一定要到正规渠道购买质量过关的取暖产品,慎防‘三无’产品发生意外爆炸,从而导致烧烫伤。平时还有定期检查取暖产品是否老化或破损,如果有问题就要及时更换。”汤文彬说。
如果不幸发生意外烧烫伤,可以按照“冲、脱、泡、盖、送”流程进行急救处理,即患者用冷水冲洗,脱去烧烫伤区域的衣物,用洁净的毛巾或衣物等保护创面,并送往医院及时就医。
汤文彬表示,如果烧烫伤面积较小,市民可用碘伏消毒,使用抗菌药膏等自行换药。如果面积过大或伤口迟迟无法愈合,则需要到正规医院的烧伤整形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治疗。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胡颖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