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简介 孟子故事之始作俑者
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除了孔子,还有孟子。他们二人都是儒家学派中的泰斗,后人称孟子为“亚圣”,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一书是儒学的代表著书。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关于孟子的故事流传至今,下面小编就来说说孟子故事之始作俑者。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介绍图片
孟子简介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所处的时代比孔子晚了100多年,孟子的儒家思想不是直接传承于孔子,孟子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
孟子生于公元前390年,原名叫做孟轲,他的父亲是孟激,母亲为仉氏女子。后世一般认为孟子是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孟子是儒家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因此历史上将他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在孔子仁义思想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自己的独特儒家主张。孟子以“行仁政”的施政主张为前提,更进一步的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思想,主张对一个国家来说底层的平民百姓才是最重要的,国君社稷相对来说就不及百姓重要。用这样的政治思想去游说诸国实行自己的行政主张当然会处处碰壁。
因此,孟子效仿先圣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学说的行动也像孔子一般惨淡收场,诸国虽然礼敬有加,但是敬而不用,认为这种学说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孟子最后也是和孔子一样隐居著书讲学,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宣传儒家学说。公元前289年,孟子逝世,死后葬于孟林,位于邹国的四基山。
孟子故事之始作俑者
始作俑者这个典故的原文内容是“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故事之始作俑者图片
典故的来源是孟子和当时的魏国大王魏惠王的一次治国论道之辩。魏国迁都大梁后,也有人称其为梁国,所以魏惠王在《孟子》被记载为梁惠王。
孟子询问魏惠王:“杀死一个人用木棍和用利刀有区别吗?”魏惠王回答孟子这没有任何区别。孟子又问:“杀死一个人用利刀和用政治陷害有区别吗?”魏惠王依然回答这也没有任何区别。
孟子尔后又问道:“大王富有天下,穿有锦衣绫罗,食有美味佳肴。可是大王治下的土地之上百姓食不果腹,饿死之人倒毙道路两旁。这就是统治者在用自己的子民喂食野兽啊。人们尚且厌恶野兽相互残杀吞食,又会怎么看待统治者的暴政呢?孔子说过第一个用陶俑陪葬的人肯定是没有子孙后代传承的啊。用人形的陶俑陪葬尚且遭到反对,又怎么能让自己的子民百姓饿死呢”。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是极高的,仅次于孔子。很多关于孟子的故事中也透露出了不少儒学的思想。其中在始作俑者这个故事中,孟子以用不同方式杀人来做比喻,说明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结果都是杀人,那么就没有区别。意在说明执政者不能用任何借口使百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