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一、对账科目的选择
所有的资产负债表类科目均应对账,对于损益表类科目可按ABC法分类,对重要的A类科目如销售成本,销售收入,有预提费用的科目等必须每月对账,对B、C类科目可采取达标方式,如超过预算水平或历史水平的若干百分比,则进行核对.对账中发现的差异一定要找出原因,并对差异进行"账龄"分析,直至跟踪解决为止.
二、对账的方法
企业可在月末报表完成之后对账,根据科目性质的不同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资产负债表类科目
如应收账款科目可以将总账与明细账进行金额核对,同时应对其进行账龄分析,对超过规定时间的应收款应提出解决方法并跟踪落实.银行存款科目是与银行对账单等外部单据核对.如果个别资产负债表科目没有明细账或其他内外部单据进行核对,则可分析该科目下的交易来验证其准确性及合法性,通过分析可以保证录入的凭证符合该科目的适用范围,也就是保证没有放错科目或遗漏、重复每月应固定录入的凭证.
2、损益表类科目
对于销售收入的核对可以与实际开出发票总金额及发出成品数量与销售单价之积来核对,其他无内外部单据相核对的科目可采取逐笔审核交易的方法,以审计的眼光来核对会计凭证,并根据科目的性质,考虑有无漏记或重复事项.对账中可能发现的错误包括:借贷方混淆,漏记或复记凭证或金额核算错误等.通过对账可以验证录入凭证的正确性,同时可以使企业了解本期实际情况与预算的差异及本期情况与历史水平的差异,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些企业一般也会对损益类科目作纵向(与历史数据)和横向(与预算数据)的比较,即一般的费用分析,但其假设前提是实际发生额在会计核算上是正确的,做比较是为了发现实际与比较参数的差异,而对损益表类科目对账不仅可以发现分析数据的横向、纵向差异还可以检验录入凭证的正确性,是否有漏记、复记金额等错误.
3、对账单的格式及对账依据
标准化的对账单是保证对账工作规范化,程式化的基础,科目对账单一般包括以下项目:会计科目,期出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差异及原因,挂账时间,拟采取的措施,编制人及批准人签字等,损益表类科目的对账单还应包括趋势表,与预算、前期历史数据的差异,历史最大值等项.对账依据应附在对账单后作为备查.
三、增加对账频率
对账工作每月固定进行,一般可安排在月度报表完成后,完成期限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一个星期左右可完成,这样就可以保证大部分差异能在下月报表中得到及时调整.
四、检查对账工作
财务经理及财务总监应审阅对账单,对账单是企业月度运营状况及会计工作质量的基本反映,是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财务经理及财务总监定期审阅对账表,既可进一步分析掌握企业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或隐患,又可以监督会计人员认真完成对账工作.
五、为对账工作制定规范
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对账工作规范.对账程序规范化,可以保证对账工作的正确进行,避免个人理解偏差,提高工作效率.在制定规范时应注意对账工作作为周期性固定工作,在分派科目时应注意不相容职责的分工问题,即对账人员不能是该科目的负责人,如应收账款会计不能负责核对应收科目,出纳不能做银行存款账户的对账等.
对账的流程是怎样的?
对账流程一般分为账证核对、账账核对以及账实核对.其中,账证核对指将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核对,核对账簿记录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时间、凭证字号、内容、金额等是否一致,记账方向是否相符,做到账证相符.账账核对包括总分类账簿之间的核对、总分类账簿与所辖明细分类账簿之间的核对、总分类账簿与序时账簿之间的核对,以及明细分类账簿之间的核对.账实核对指各项财产物资、债权债务等账面余额与实有数额之间的核对.对账是对账簿记录所进行的核对,即是核对账目.对账工作一般在记账之后、结账之前,即在月末进行.
以上详细介绍了对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怎样的,也介绍了对账的流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对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主要有对账科目的选择、对账的方法、增加对账频率、检查对账工作、为对账工作制定规范等等.
上一篇:企业融资的方式有哪些
下一篇:平均年限法折旧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