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听 | 从“撕伞”到“撑伞”,说的都是大学生的心声
评论员 王晓娜
互相拆台,不如借力打力。
大学寒假已经开始多日,不少大学生回家后面临的境况,从“母慈子孝”,变成了“鸡飞狗跳”。去年这时候,年轻人还在互相“撕伞”,今年,他们开始学会为对方“撑伞”了。
寒假暑假,不少父母在短视频平台发视频吐槽,孩子放假回家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大学生在父母的嫌弃中“委曲求全”,暗自感叹“流动人口在哪都要挨骂”。
不甘独自承受“炮火”的他们,在别人父母的评论区展现自我、争当劳模:“阿姨我在家六点就起了,七点去晨跑,八点做好早饭,九点打扫卫生,您家孩子得好好管管。”大学生营造出勤劳乖巧的人设,煽风点火,主打的就是“谁也别想好过”。
而今年,大学生们开始互帮互助了。“叔叔,我爸给你买了辆车,现在在练车,你给他也买一辆,他就不会睡懒觉了。”“阿姨,我妈每天都带我出去吃好吃的,你带她出去了吗?”“我妈给我两万块钱,让我去海南玩,你家孩子怎么在睡觉呀?她不用出去旅游的吗?”
从挑拨离间的“恶作剧”,到团结一致的“人间嘴替”,大学生们的转变,不无道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说不定父母看见网上的“乖孩子”,还会“反噬”到自己身上。而如今,大学生在评论区,帮助素未谋面的另一个同龄人,也是在吐露自己的心声。
大学生与父母的矛盾,主要根源还是观念不同。从饮食到娱乐,从作息到爱好,两代人风格迥异。
大学生喜爱的奶茶,父母不屑一顾;大学生说外卖简单省事,父母说点外卖难以保证健康卫生……大学生放假没有丰富的娱乐活动,手机成了唯一的乐子,父母压根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只会怪孩子懒惰、不思进取,却没有帮孩子找出解决方案。
“但凡有机会接触别的,谁还天天玩手机啊。”大学生的评论里,是无法实现的另一种生活。 “互相撑伞”,正是年轻一代的“观念输出”,理想的亲子关系、家庭氛围和生活方式,就写在这些看似玩笑的评论里。
上一篇:苏州相城黄桥街道:向“新”出发!
下一篇:报告:港企全球招聘同比年增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