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见过孔雀开屏没?那尾巴一抖,五彩斑斓,跟打翻了调色盘似的。再看园子里的锦鸡、鹦鹉,哪个不是一身“高定”行头?
可咱家狗子呢,灰不溜秋;猫主子虽然有虎斑,但比起热带鸟类差远了;就连草原上的狮子老虎,看着威风,其实毛色也就黄棕黑几样,顶多带点条纹。你说怪不怪?为啥哺乳动物没像鸟类那样,将自己进化的五颜六色的?
这不是哺乳动物不想美,是它们压根儿没走上这条路。鸟类和哺乳类虽然都是脊椎动物里的“高等户”,但俩家伙的生活方式、生存策略、甚至感官系统,从根儿上就不一样。
雄孔雀为啥要拖着那么大一条尾巴?累也累死了,飞都费劲。答案就俩字:吸引。在动物界,尤其是鸟类里,雌性挑对象特别“颜控”。
科学家研究发现,很多雌鸟会根据雄鸟羽毛的颜色、光泽、对称度来判断它的健康状况和基因质量。颜色越鲜艳,说明这家伙吃得饱、没寄生虫、免疫力强。
美国康奈尔大学长期观测表明,北美红雀的红色越深,繁殖成功率越高,因为这种红色来自食物中的类胡萝卜素,体内存不住这玩意儿的鸟,羽毛就没那么亮。所以你看,鸟界的“颜值即正义”是实打实的自然选择结果。
可哺乳动物呢?它们不靠眼睛选对象,更多靠鼻子和耳朵。拿鹿来说,发情期雄鹿撒尿标记地盘,气味传出去老远,母鹿闻着味儿就来了。还有大象,能通过尿液和腺体分泌物里的化学信号判断对方是不是适龄、有没有发情。
这些信息藏在气味里,比看毛色靠谱多了。而且哺乳动物大多是夜行或晨昏活动,天黑着,谁看得清你是不是蓝紫色?所以视觉在择偶中地位不高。久而久之,自然也就不往“好看”这个方向使劲了。
中科院动物所的研究指出,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只有两种视锥细胞,属于二色视觉,看世界就像我们戴了副偏光镜,色彩辨识能力远不如人类和鸟类。而鸟类普遍有四种视锥细胞,不仅能分辨更多颜色,还能看到紫外线。
也就是说,在鸟眼里,有些花朵、羽毛上有咱们根本看不见的“隐藏图案”。这就等于人家的比赛规则里多了个维度,你还在二维平面上打转,人家已经三维立体秀起来了。
再说生存压力这块儿。鸟类为了飞,身体结构高度特化,骨头轻、肌肉集中、新陈代谢快。这也意味着它们活得“快节奏”:吃得多、消耗大、寿命短。
像蜂鸟一天要采上千朵花,燕子迁徙一飞就是几千公里。在这种高强度生活下,繁殖就得趁早、趁猛。一年一个繁殖季,错过就没了。所以公鸟必须在一两个月内把事儿办利索,靠啥?当然是瞬间抓眼球的外表。
反观哺乳动物,怀孕时间长,育儿投入大。一头鲸鱼怀胎十五个月,熊猫妈妈带崽要两年才放手。这么高的成本,不能靠一时冲动决定交配对象。于是哺乳动物更看重长期表现:能不能打架护地盘,愿不愿照顾幼崽,会不会找食物。
这些都不是靠外表能看出来的,得相处、观察、试探。比如狮子,母狮选伴侣看的是雄狮能不能打赢其他竞争者、能不能保护整个狮群。这时候一身花衣服反而成了累赘:太显眼,容易被猎物发现,或者招来更强的对手。
鸟的羽毛颜色主要来自色素沉积和微观结构反射,比如蓝羽鸟其实没有蓝色色素,是羽毛内部结构让光线发生干涉才显出蓝色。这种“结构色”可以非常炫目,还不掉色。
而哺乳动物的毛发基本靠黑色素,分真黑素和褐黑素两种,调配出来也就是黑、棕、黄、红这几样,想整出荧光绿、电光紫?生物化学上就卡住了。
虽然也有例外,比如树懒,毛发看起来是绿的,其实是藻类共生造成的视觉错觉,并非自身发色。
目前全球已知五六十种哺乳动物有较明显色斑,但真正能算“艳丽”的屈指可数。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一项针对1200种陆生哺乳动物的研究显示,超过85%的物种体色以灰、褐、黄为主,主要用于环境伪装。
也不是所有哺乳动物都甘于“土味穿搭”,像狐猴、懒猴这类原猴亚目动物,就有比较鲜明的脸部花纹;南非的㺢㹢狓,屁股上有斑马一样的条纹,算是哺乳动物里的“时尚担当”了。
但总体来看,它们的装饰性特征集中在面部或局部,不像鸟类那样全身开花。这背后还是生态位的问题:大多数哺乳动物处在食物链中高层,需要隐蔽行动,突然袭击,花里胡哨等于给自己立靶子。
一只粉红兔子在草地上蹦跶,还没找着对象,先被鹰叼走了,这基因还怎么传下去?
不是哺乳动物不懂美,而是它们的进化路线图压根儿没把“颜值爆表”列为重点项目。它们选择了另一条路:用气味说话,用实力证明,用时间考验。大自然从不规定谁必须漂亮,只问谁能活得久、传得远。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