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是台湾光复80周年的日子。
80年前的这一天,台北市延平南路的“台北公会堂”(现称中山堂),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在此举行。

图源:台海时刻
当天上午10点,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主官陈仪,将第一号令传达给日本台湾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据当时的记者描述,安藤颤抖地拿起笔,在受领证上签下名字。其余日方代表都惨白着脸,低低地把头埋在胸前。
仪式结束后,陈仪发表即席广播表示,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这是一次庄严的宣告,它代表着历史新篇开始了!
整个台湾随之沸腾:台北市民,不分男女老幼都走了出来;城市热闹非凡,仿佛像在过节;游行队伍里,有表演宋江阵的,有拿关公大刀的,有人用传统乐器吹奏带有中国色彩的乐曲;凡有中华民族特征、但在被殖民时期不准亮相的器物,大伙儿都光明正大带着它们,行走在欢乐的人群中。
台湾历史学者、统一联盟党荣誉主席戚嘉林介绍,当时街上卖的香烟,盒子上印有“祖国”二字,街头还立有庆祝光复的牌楼,真切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强烈认同。
面对此情此景,当时的《台湾新报》记者吴浊流深深感慨:五十年的“皇民化运动”,一天就被风吹掉了!
来源:台海时刻
二
所谓“皇民化运动”,是日本殖民当局对台湾民众采取的“文化同化”手段。
例如推行奴化教育,严禁台湾民众学习和使用汉语;台湾人不可取中国名,只能取日本名;台湾街巷不能取中国地名,要依照“町目番”命名;孔庙被拆除或改建为日本神社;百姓家里的祖先牌位被强制收走、集中烧毁。
但“皇民化运动”泯灭不了台湾民众心中的中华民族信仰和中华文化基因。比如被迫改日姓,有姓陈的台胞改姓为“颍川”,“颍川”在许昌一带,是“陈”姓的发祥地,所以“颍川”还是姓陈。原来姓“吕”的台胞,改姓“宫中”,因为“宫中”依然是“吕”。
还有像传统信俗的雕像或祖先牌位,台胞就把他们藏在家中的地下室或箱子里,以此躲避日本警察的检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不少台胞把祖先牌位摆出来祭拜。还有人朝祖国大陆方向,点上香火祭告祖宗。日本殖民当局强迫祭拜的“天照大神”,被丢弃在一旁。
1946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台湾光复后的第一个妈祖诞辰日,彰化鹿港天后宫组织了规模空前的进香团,专程渡海到福建湄洲祖庙谒祖,举办割火仪式。也是在这一年,“台湾光复致敬团”前往陕西拜谒黄帝陵,途中遇大雨阻隔未能抵达,改在陕西耀县遥祭。
1947年,台北街道依照中国地图的省市地理分布重新命名。如今漫步台北街头,仿佛打开了一本熟悉的历史与文化宝典。南京东路、杭州南路、重庆北路、汉口街……一天内就可走遍“大江南北”,让人倍觉亲切。
来源:台海时刻
三
1945年10月26日,受降仪式后的第二天,《台湾新生报》发表社论:“说到光复,我们的心里,自有压抑不住的欢乐,否极泰来,台湾所以有今天,实乃祖国无数灾难换来的果实。”
台湾光复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成果,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胜利。
从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到1945年台湾光复的50年时间里,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怀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爱国激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先后牺牲逾65万人。1937年至1945年全民族抗战中,有超过5万名台湾爱国志士奔赴祖国大陆投身抗日。
这段历史对台湾人意义重大,必须永远铭记。
尽管民进党当局刻意淡化否认台湾光复的历史意义、歪曲抗战历史甚至粉饰美化日本殖民统治,但岛内相关团体通过各种不同形式,隆重纪念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80周年,对民进党当局的言行进行了批判和挞伐。
正如岛内有识之士所说,台湾曾在民族衰败中被迫割让,饱尝异族统治的痛苦。如今,台湾同胞应该团结起来,做地地道道的台湾人和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决不允许任何势力用任何方式再将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