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物见精神·有声手账】一把自制小提琴承载的延安记忆
创始人
2025-10-17 12:46:21
0

  【赓续星火 再启新程——信物见精神】

  本期信物:鲁艺自制小提琴(延安文艺纪念馆藏)

  在延安文艺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把特殊的小提琴,琴体总长60厘米,宽21厘米,厚10厘米,琴弓长80厘米。尽管琴颈部位有修补和拼接的痕迹,但历经70多年岁月洗礼,这把琴依然闪亮精致。它是目前已知存留的唯一一件延安鲁艺人自制的乐器。

  时间回到1940年冬,时任重庆中华交响乐队首席大提琴的大提琴家张贞黻经介绍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教授大提琴和小提琴。由于西洋乐器在抗战时期的延安十分稀缺,他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从重庆到延安时,他就随身携带着制作工具和一本英文版的乐器制作书。不久,延安乐器厂在延安桥儿沟的一个窑洞里开办了,由张贞黻任厂长,成员大多为鲁艺学员。

  1944年,西北战地服务团团员王卓回到延安鲁艺音乐系学习小提琴,师从张贞黻。苦于没有乐器,他向戏音部主任吕骥求助。吕骥请当时在美军观察组帮忙工作的美术系版画家古元在美军驻地的食品、物品包装箱里找到适合做提琴的松木板和硬木板材料。琴弦取材于羊肠和破旧电话线,琴弓则来自于鲁艺教员宋侃夫养的一匹马的马尾。

  就这样,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材料,在张贞黻的细细打磨下,成了一把精美的小提琴。古元看到这把自制小提琴后赞叹不已,在琴把上刻下“鲁艺自制”四个字。从此,这把小提琴就由王卓学习使用。但后来在东北解放战争前线演出时,小提琴的琴把被压断,刻上去的“鲁艺自制”四个字也没能保存下来。

  2012年7月28日,时年84岁的王卓老人特地回到延安,捐出了这把小提琴。如今,这把小提琴就这样静静陈列在延安文艺纪念馆里,它见证了延安鲁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见证了延安鲁艺艺术教育的光辉历史,也见证了两位音乐家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是鲁艺精神实实在在的“活标本”。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统筹:雷渺鑫 制作:雷渺鑫 设计:杨经国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延安文艺纪念馆、延安融媒体中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倡议彰显天下情怀”   “中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功,鼓舞着广大发展中国家。”近日,约旦共产党总书记法赫米·哈图特在接受本...
红星照耀中国|到延安去!这座城...   中新网延安10月17日电(记者 邵萌)“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陕西延安,中国革命的...
特稿丨迎风搏浪 勇毅前行——推...   金秋时节,“十四五”收官在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克服重重风浪、勇毅...
北方持续偏冷南方即将迎降温 华...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天气网消息,近日,今年下半年来最强冷空气的影响已逐渐展开,今天(10月18日)...
飞机舷窗上竟有个小洞!这......   坐在飞机舷窗旁的乘客,常常会好奇地发现:透明的舷窗上居然有一个细小的孔洞。根据我们的常识,有孔洞...
民生一件事|让根植于社区的“友...   央视网消息: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景,民政部日前公布,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今年海南出入境人员突破200万...   随着海南自贸港封关在即和免签政策持续优化升级,当前已有86个国家可免签入境海南。据海口出入境边防...
非洲记者盛赞阿克苏电商!水果不...   10月16日,“读懂中国·走进新疆·讲好阿克苏甜蜜故事”中外媒体采访团走进阿克苏市电商产业园,聚...
粒粒皆辛苦!这组数字,让你吃得...   10月16日,我们迎来第45个世界粮食日。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一碗“安心饭”背后的底气何在?...
国际观察丨从光伏应用看中非绿色...   10月8日,在喀麦隆松明比亚斯村,村民庆祝中国企业建设的农村离网太阳能电站项目正式启用。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