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逐年攀升、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拥堵”成为城市出行的通病。面对这一难题,显然不是简单拓宽道路、推进限行政策就能解决的。一方面要照顾市民通勤、通行需求,另一方面要保持城市道路畅通,这同样是保持经济活力的重要抓手。
“堵”题如何解?2024年10月,成都选择直面“堵”题,以“问题导向+民生需求”双轮驱动,让市民深度参与治堵工作,多措并举,改善市民出行环境。至今,治堵工作已开展近一年时间,治理情况如何?答案或许就藏在12345热线的数据中。
▲华西医院(本部)周边道路调整后,人车分流
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成都12345热线共收到交通拥堵方面的诉求1.1万余件,较去年同比下降49.82%。关于交通拥堵的诉求量明显降低,或许这就是市民对治堵工作的最大肯定。
治堵初期
诉求量1个月暴涨2.5倍
市民说堵点、提看法、给建议
12345热线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24年10月治堵工作启动至2025年9月,12345热线平台共收到交通拥堵方面的诉求1.87万余件。其中最高峰为2024年11月,共收到诉求3370件;同年12月,诉求量有所降低,达到2190件。
▲12345热线接听中心。红星新闻记者 张佳琪 摄
虽然2024年10月的诉求量仅有1362件,但11月诉求量却暴涨近2.5倍,为何一个月会暴涨这么多?这其实正是积极收集市民建议的体现。
去年10月底,首批治堵清单正式公布。对于不少市民来说,家门口的堵车、通勤路上的拥堵路段是否会纳入清单,这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而后12345热线成为市民反馈诉求的最佳渠道。
“从我们收集到的信息看,去年11月,很多市民反映自己遇到的拥堵情况,同时不少市民也专门打电话对拥堵路段治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成都12345热线接听中心工作人员袁云弈告诉记者,治堵工作启动后,12345热线关于交通拥堵的诉求量直线上升,虽然其中有许多是因为天气、交通事故等引起的,但可以看出市民对这项工作的关注。
据了解,交通治堵工作启动以来,成都通过12345热线、领导信箱、媒体平台网友留言、“五进”走访及“回头看”等多渠道收集市民诉求建议。
去年10月以来,通过“12345热线”“五进”“媒体平台留言”等渠道累计收到诉求意见8300余件,已采纳6600余件,针对其中具备可行性、能立行见效的,均已实施落地。
▲成都市成华区嘉祥外国语学校校门外限时单行道
今年1-9月
市民诉求量同比下降49.82%
三批次372项治堵清单成效显见
从12345热线收到的市民关于交通拥堵方面的诉求看,2025年1月诉求量降至1468件,2月则进一步减少至867件,此后一直维持在1300件左右。
“根据我们统计的情况,今年1~9月,成都12345热线共收到交通拥堵方面的诉求1.1万余件,较去年同比下降49.82%。”袁云弈说,2024年1~9月的诉求量超过了2万件,由此也可看出治堵的成效。
▲成都12345热线接听中心。红星新闻记者 张佳琪 摄
“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过去早晚高峰经常接到反映拥堵的电话,现在这一情况明显改善。”据成都12345热线接听中心工作人员李倩介绍,她一天要接热线150个左右,去年9月份,每天都要接20多个交通拥堵的诉求,但是今年情况明显好转,现在一天也就10个左右。
2024年10月底,成都市公布了第一批次63项堵点治理清单;2025年1月第二批次151项堵点治理清单随即公布;今年7月,第三批次158项堵点治理清单公布。到目前,成都已累计发布堵点治理清单共372项,第一、第二批次已基本完成,第三批次正稳步推进。
伴随着这些任务清单的推进、完成,成效显而易见。
以前拥堵异常的就医路,在“一院一策”实施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经常堵车的北门畅通了;机动车、非机动车、婴儿车、行人互相抢路的华西医院门前的国学巷,现在变得井然有序了;四川省肿瘤医院门前车辆排队时间久、停车难等问题也得以解决,新拓展的停车场,为不少就医市民带来方便。
妙招频现
微创手术、科技赋能、优化公交
曾被高频投诉的路段投诉变少了
记者注意到,12345热线数据中还对诉求点位道路进行排序。通过横向对比发现,去年投诉靠前的龙泉驿区东安湖体育公园、高新区剑南大道、双流区顺兴路、高新区观东一街等道路交通拥堵投诉量有所下降。
▲蜀都大道缓堵工程入场施工
显然,市民诉求量靠前的道路,同样是治堵的关键。如“逢演必堵”的东安湖体育公园,通过“微创手术”,在蜀都大道东一段东安湖段出城方向新增一处主道出辅道临时出口,进城方向新增一处辅道进主道临时入口,如此让这一路段的拥堵问题得到大大改善。
再比如,为了改善剑南大道拥堵问题,出城方向盛邦街路口上线AI红绿灯,该红绿灯能够根据路面实时车流量,自动调整主道出辅道和辅道直行的放行时间,实现了车辆通过路口时从“车看灯”到“灯看车”的转变。同时,新建铁东快线(锦城大道——天府一街)道排工程项目,进一步缓解益州大道、剑南大道交通压力。
其实,自去年启动交通治堵工作以来,妙招频现,交通治堵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创新创意想法的集中体现。
▲AI红绿灯路口
除了“微创手术”、AI红绿灯外,像坐地铁、火车一样坐公交车也是一大亮点。成都西站巴士换乘站进行港湾式改造后,不仅早晚高峰市民乘车变得更加便利,路口的交通也不再拥堵;如创新设置的路中式巴士换乘站,地铁民乐站作为首个“路中式”巴士换乘站,该站点创新性利用车道空间资源增设公交乘车专用道,实现人车分离,同时率先试点移动刷卡机预付费模式,突破传统乘车流程,有效提升上车效率,高峰时段站点上客时长由平均55秒缩短至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