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保障初级产品供给是重大战略问题,中国人民的饭碗要时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饭碗里主要装的是中餐。粮食安全实施提升到新高度。要确保粮食安全,就要不断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种粮队伍,确保粮食持续稳定增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近一二十年来,大量中青年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此外,由于种粮收入相对较低,许多农民将种粮视为“副业”。粮食的副业和兼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粮食的稳定增产。
解决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实施“科技储粮”战略。“农活,不学,人都不好意思。”长期以来,很多人对农业生产抱有偏见,认为没有门槛,技术含量低。其实在一粒小粒里,有一个来自大学的疑问。在粮食总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主要依靠科技。据测算,在同等生产条件和不断投入的情况下,只有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才能提高10%以上。
稳步推进粮食增收新技术,离不开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有学历、有知识、有广阔视野的青年农民。
目前,一些地方的大学生回乡创业,成为当地粮食生产的“领头羊”。2008年,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薛丽娜回到家乡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务农创业。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薛丽娜和丈夫创办了泰安岳阳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经营土地2000多亩,夫妻二人独立经营土地1300多亩。在种植方面,他们采用了深耕耙地、宽精量播种、镇压保墒、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多项配套技术,连年保持粮食高产。2019年,合作社种植的小麦新品种通过试验验收,亩产达到828.7公斤,创下我国冬小麦小面积单产连续多年新高。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出现,许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成为新农民,其中不乏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回国后,在广阔的乡村舞台上闯出了一片天地。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仍有少数年轻人返乡创业,然后大多从事果蔬种植、手工业加工、电子商务等回报相对较高的行业,很少有年轻人从事食品生产及相关行业。
去年以来,有关部门出台文件,明确提出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农化”。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应出台更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细化措施,不断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让更多的农民愿意种粮种好粮,让更多的青年人才涌向农村,涌向平原和野地,保护好中国的饭碗。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评论员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