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运联智库(ID:tucmedia),作者 | 贾艺超,编辑 | 小L
今年7月底,咪咪嘀嗒与汇森快递达成战略投资合作;11
11月11日,安能被列为“港股速递第一股”;这两起标志性事件,为稍显平静的快递市场增添了一点波澜。
经过一个规模原始积累的阶段,全网快递“借物修身”。去年的“黑天鹅事件”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商业环境来还原从业者的感觉。残酷激烈的价格战在此期间逐渐放缓。头部选手过去更关注自己能跑多快,现在更关注自己是否健康。
回顾年底,市场每年都会有不平凡的一面。那么,2021年快递市场的“不凡”在哪里?
# 1.上市、并购;一、减负赶超.
2021年,看似平静的快递市场其实暗流涌动。
一直以来,头部企业都在追求“规模就是市场地位”。就像谈快递离不开快递票量一样,谈快递往往离不开体积尺度。上一个成长周期,头部玩家通过模式创新、资本驱动、野蛮扩张,积累了原有的规模,把“万吨俱乐部”的天花板变成了二线网络的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头部玩家仍然在打开天花板。从目前的体量来看,预计今年“千万吨俱乐部”的玩家数量将继续增加到4个,分别是安能、顺丰快递、糯米嘀嗒、白石快递。
但值得注意的是,体量规模是企业各要素组合的结果。以前大家都是通过模式创新抢占规模,现在大家开始通过各种手段拉开差距。
相应的,今年全网快递企业的关键词足以说明一切。
1)德邦转型,效果初现。
自2018年德邦转型大规模快递以来,快递业务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德邦营收增长的新引擎。为了应对战略转型,其快递业务选择了保守的市场策略,从而从
2020年以来,德邦的“零担一哥”榜首被顺丰快递(顺丰顺信捷达)拿下。
qvj2l q49k 0/935 e 0985 ef 724353 a 69 c 0 b 33d 445 f 420 /
现在,经过近3年
随着2000年的转型,德邦的大型快递业务进入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轨道。在此背景下,调整了快递的竞争策略,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德邦快递业务恢复正增长。德邦2021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其快递业务营业收入为91.68亿元,同比增长33.67%;快递业务收入52.8亿元,同比增长18.76%。
2)顺丰快运,凶猛且克制。
去年5月,顺丰顺信捷达“双网融合”计划正式发布,旨在赋能两网,进一步夯实运营底盘,带来新一轮快速增长。《2021中国零担企业30强排行榜》年,顺丰快递稳居收入榜榜首,其货运量也进入“千万吨俱乐部”,作为跨境玩家呈现出猛增态势。
在快速增长的同时,顺丰快递也保持了一定的克制。除了体量和规模的出现,更是两个网络在管理、运营底盘、场馆和车线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同时,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深度振兴,产品不断升级,这也是集团服务基因的传承。
3)安能上市,开启新征程。
作为首家弘扬特许快递网络的企业,安能也率先开启了特许快递网络上市的大门。目前市场上,以加盟网络为主流,安能的上市对整个行业意义重大。
一方面,作为头部玩家,安能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直接影响到其他企业的信心;另一方面,安能上市后的布局方向也会对行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汇森速运并购壹米滴答。
2019年收购Uc快递后,糯米嘀嗒逐渐形成全国快递、区域零担、快递三大网络,这是公斤级细分的维度。现在,意米嘀嗒与汇森快递达成战略投资合作,增加了服务和时间的维度
在这种强强联合下,为全网增添了两大亮点:一是依靠服务和时效性,能否带动一米的嘀嗒声再次突破?二是依托海外布局,能否打开全网快递企业的估值天花板?
qvj2l q49k 0/7695d 006 e 44 f 455 a 81216 e 684 df 7509 c /
5)百世减负,战略聚焦。
2021年初,在百世快递网络发布会上,有消息称百世快递正处于融资阶段,最早将于2022年上市。随后,10
月底,极兔快递和百世快递双双发布公告,宣布达成合作意向。极兔快递将以68亿元的价格收购白石集团国内快递业务。
在过去的几年里,白石用多条腿走路,这导致了他的多线作战。尤其是在目前快递、快递等红海市场,激烈的厮杀造成了自身的持续损失。如今,百世一增一减,摆脱了大亏的包袱,已经能够将战略重点放在快递这一相对优质的资产上。
为市场格局增添了不确定性。
6)中通快运,奋力追赶。
用1年时间布全网,2 年时间进入“万吨俱乐部”,如今日发货量达到 31000 吨,跨界 5 年,已连续 3
年盈利,中通快运用结果向行业展示了“中通的成功”可以持续复制。
极致的成本管控能力、利益分配机制和政策的公平性等,共同构成中通快运能够保持高增速的底盘,使之成为跨界势力中一股不可轻视的力量。
# 2、左右渗透,寻找增量
目前上市的快运企业中,德邦快递、安能物流作为直营制和加盟制网络的代表企业,其市值都仅在百亿元级别。反过来看快递企业,顺丰、中通作为直营制和加盟制网络的代表企业,顺丰市值超
3000 亿元,中通则是 1400 亿元,相差甚远。
从市场规模的角度来看,快递是 8000 亿元规模的市场,而零担市场规模在 1.5
万亿元,两组数据的对比之下,都说“大水养大鱼”,如此数十倍的市值差距之下,快运企业到底是不是被低估了?
根据运联研究院对零担市场的分析认为,整个 1.5 万亿元的零担市场规模中,由快运、区域网、大票零担构成,其中快运市场规模为 1400
亿元左右,区域零担市场为3100 亿元左右,大票零担市场为1.1万亿元左右。
这也就意味着,以此来算,快运市场中头部玩家已经具有很高的集中度,尤其是壹米滴答与汇森速运的战略投资合作,基本意味着,全网快运市场已经关闭了新玩家准入的大门。但放在整个零担市场来看,头部全网快运的市占率之和还是个位数。
也是这种市场细分中,快运企业的头部玩家纷纷在今年打出组合拳,开始向“电商大件+大票零担”渗透。
qvj2lq49k0/bfd9edb186724c80910640c329425c72'>
事实上,随着头部快运网络的规模扩张,“马太效应”之下,其具备这种渗透的能力。
随着快运能辐射的客户群体越来越广,终端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领先的头部巨头可以基于已有的规模和网络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线路优化、产品升级换代等方面,以满足终端客户对服务品类、时效性、安全性等的多元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快运网络干线成本、收派成本的降低,快运逐步具备公斤段上探的可能。正如当前快递、快运的模糊地带“大件电商”一样,未来大票和小票的界限也会越来越模糊。
综合两种优势,快运企业一方面开始打造服务壁垒,另一方面基于成本优势具备公斤段上探能力,优势叠加之下,快运企业开始向“电商大件+大票零担”左右渗透,零担占比增加。
# 3、重资产重运营,沉淀壁垒
当前,头部网络已经达到千万吨货量规模的情况下,大家也在思考如何将这种规模转化成不可逾越的壁垒。
物流行业集中度最高的快递这一细分市场中,率先进入亿件时代的中通快递有着一套自己的打法。作为最晚进入快递市场的玩家,中通快递能短短几年内做到行业老大,并将这种规模转化为企业的核心壁垒,其对快运市场玩家而言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中通快递的分拣、运输成本管控是行业内做的最好的;而这种极致的成本管理能力,更多是其上市以来,通过重资产、重运营投入沉淀下来的竞争壁垒。
1)拼固定资产。
组织的终局,比拼的是资产使用效率。自上市以来,中通快递最重要的投资投在了基建上:从 2016 年到 2020 年,其自建分拨中心从 24 个增长到 44
个,自营车队从2900 辆增加到9700 辆,将货量规模转化成了资产规模。
事实上,近两年来,头部快运企业也开始增加自建自营的比例。安能公布的上市后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向上,就将40%用于在战略地区核心枢纽的兴建或升级,以应对业务高速增长和网络结构改善;约30%将用于投资干线运输车队,进一步提升营运效率。
qvj2lq49k0/4b11346023784d8e91f7b98ba4647340'>
2)拼精细化管理。
物流行业的技术不求高大上,讲究的是简单粗暴有效。毕竟每节省的一分钱,放到千万吨的货量规模中,都会产生可观的利润。分拨之间的线路拉直、车线路由优化、车型转换、可视化监测等等精细化的管理都是技术活,而这些要素的体系化,最终才能帮助企业形成稳定的成本结构,以应对杀入冰点的价格战。
3)拼盈利能力。
过去模式创新、资本驱动的原始积累下,烧钱抢时间是市场的主流打法;而随着资本退潮,企业还是要回归商业的本质。
过去几年,物流行业的融资案例中,流入零担市场的资本越来越少,尤其是叠加“黑天鹅事件”的不确定性,这种经营环境下,企业具备持续的造血能力,才具备留着牌桌上为市场创造价值的机会。
整体来看,今年以来,快运市场的头部玩家都在经历一些质的变化,部分重大的战略调整甚至具备改变现有市场格局的可能。接下来,市场竞争走向将会如何,各位看官,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