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接近8000亿的股票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产品有好消息。1月23日,8家基金公司的ETF集体发布公告,从1月26日开始,开启集体认购业务。这也意味着ETF迎来了新的认购模式,这是ETF市场的一大创新。
据悉,参与集合认购试点的8只ETF均为基础广泛、规模较大、流动性较好的ETF。在业内人士看来,ETF集合认购业务可以帮助投资者优化组合的风险收益比。未来随着这项业务的逐步普及,有望提升ETF在全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
ETF集合申购启动试点
作为交易所场内的指数基金,ETF基金份额可在二级市场交易,具有独特的实物认购、申购和赎回机制,透明度高,交易方便,成本低等优势。近年来,ETF基金份额发展迅速,成为投资者重要的权益资产配置工具。截至1月21日,境内股票ETF整体规模达7803.51亿元。
1月23日,华夏上交所50ETF、华泰白锐沪深300ETF、南方沪深500ETF、郭芙上交所综合ETF、Boss沪深500ETF、广发创业板ETF、E基金深交所100ETF、嘉实沪深300ETF宣布将于1月26日推出集合认购业务。
公告称,集合认购是指投资者在规定时间内,以单个或多个符合条件的指数成分股证券为对价,在不影响原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情况下,认购ETF基金份额的行为。该机制是对现有ETF认购和申购机制的有益补充。
早在2004年我国推出第一只ETF时,集合认购就已经写入基金合同,但直到2017年,ETF的集合认购才正式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沪深两市均表示正在研究推出ETF集合认购机制,将继续推进ETF集合认购业务试点和常态化。
“初始阶段,沪深优选多家头部基金公司的基础广泛的ETF参与试点。一方面,头部基金公司人员和制度较为成熟,运营经验丰富,业务试点期间发生运营风险的概率较小;另一方面,宽基ETF整体规模较大,股票质量较好,更有利于降低试点期间的市场影响和投资者影响力。”一位指数投资者表示。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集合认购可以有效帮助潜在投资者将仓位转换为有前景的ETF品种,在不损害ETF持有人利益的情况下,最大限度降低集合认购持有人原始股的影响,从而实现共赢。
采用份额申购原则
作为国内ETF的一项新业务,如何开展集合认购也在相关基金公告中有详细说明。
公告显示,基金集合认购采用“股份认购”原则,即以股份申请为基础进行集合认购。投资者集体认购基金份额时,必须根据相应的集体认购清单准备充足的认购对价。申请集合认购的投资者应提前与基金管理人签订服务协议,集合认购申请提交后不得撤销。
投资者集体认购的基金份额应为最低认购单位的整数倍。用于参与集合认购的证券为沪市的,应为集合认购开市日前30个交易日内在上交所上市的振幅小于30%的标的指数成分股证券,暂停的证券不得用于参与集合认购;就深圳股市而言,规则是一致的。
在结算效率方面,基金管理人应自T月1日起调整参与集合认购的证券,并于T月9日后第一个工作日完成结算。对于集合认购业务,基金管理人还做了“结算完成前,投资者不得卖出或赎回相应的集合认购退款和支付”等五大风险提示。
谈论
“从流动性来看,参与ETF集合认购试点的8只ETF均为市场流动性最高的主流宽基ETF。截至1月22日,华泰白锐沪深300ETF、华夏上交所50ETF今年日均成交额均已超过20亿元,中国沪深500ETF、嘉实沪深300ETF日均成交额也已超过10亿元,8只ETF日均成交额均在10亿元左右,能够满足大部分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ETF的作用对于投资者来说,参与主流宽基ETF的认购,有助于分散个股风险,优化投资组合结构。”另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从赎回比例来看,单券集合认购的认购上限主要取决于单券的流动性和市值,并不取决于ETF规模,这也能提升投资者参与的积极性。
申购形式更为多样化
在海外市场,ETF集合认购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业内人士也看好集合认购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一位券商人士表示,ETF作为指数被动投资产品,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已成为中长期机构投资者在国际市场配置资产的主流基础工具。与按标准一篮子股票申请赎回相比,集合认购有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ETF认购,有效降低投资门槛。
另一位券商表示,集合认购更适合以保险为代表的机构客户和喜欢分散投资的高净值客户。“这两类客户都有资产配置的需求,而ETF是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当客户持有大量或分散的股票时,客户出售自己的股票,然后购买ETF。手续繁琐,没有量化交易平台。但如果是由专业的基金公司团队运营,效率是可以提高的。”
“在指数基金大发展的环境下,越来越多
的投资者将指数ETF作为股票的一种替代。集合申购作为一种全新的申购方式,投资者不必凑成一篮子股票,便可直接将持有的个股转换为ETF,而且可以不必等待特定时间窗口,给予投资者更多的自由度和更好的体验。因此,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集合申购的市场需求都不少,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一位基金研究人士说。
本文源自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