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在线-意见频道原创稿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苏少智收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两项民事裁定书,依法驳回《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知网”)的再审申请。
2021年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新维权,获得70多万赔偿,将知网推上风口浪尖。
赵德新的100多篇文章是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中国知网收录的。他不仅没有收到稿费,还得自己付费下载使用。随后,赵德馨的学生苏少智也因类似问题起诉了中国知网。中国知网败诉,再审申请被法院驳回。
在这次事件中,中国知网看似处于弱势,但实际上,两位退休教授的经历多少有些“幸存者偏差”:网上与裁判文书相关的案例很多,但截至目前,个人起诉中国知网并胜诉的案例很少。
一场风波过后,围绕中国知网的讨论和争议似乎逐渐平息。之前加入批评中国知网的大学生或学者,可能还需要中国知网提供的服务来查找信息,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
事实上,包括中国知网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知道,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是想在大学毕业生密集体检季来临之际,还是一些知名学者再次与CNKI对簿公堂之际,重演“昨日故事”?这种情况显然是各方都不想继续看到的。必须加快变革的进程。
有网友表达“世人皆知网已久”之感的原因是什么?早年,中国知网曾因多次涨价、过度涨价而饱受诟病。根据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公告,从2000年到2016年,中国知网所在的中国知网每年都有超过10%的增长,2012年甚至超过了20%。在学术论文查重方面,中国知网也是“槽点满满”。没有为学生开放个人查重服务的CNKI,往往会为合作大学的毕业生提供不够的免费查重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查重服务的价格,助长了查重的混乱。一方面,各种项目的价格都在上涨;另一方面,从高校收集的期刊文章和硕士、博士论文所支付的报酬可以忽略不计。如此赚钱的“生意”,让中国知网赚了不少钱。
中国知网作为知识和内容传播的平台,本不该落入“金钱眼”。中国知网成立于1999年,最初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为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提供数据资源和工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公益性。如今的中国知网显然已经走到了过分强调利润的一方,因此对于通过垄断将知识私有化的做法深感质疑。
平台越大,责任越大。作为国内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和学术电子资源整合商,中国知网应更好地承担起传播学术资源、促进学术交流的使命。相反,如果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搞“大店欺客”、侵犯著作权人权益、阻断知识传播的把戏,只会消耗人们的信任和支持,侵蚀生存发展的根基。中国知网不能忽视国外学术数据库被成千上万学者抵制的教训,我们不能不从中吸取教训。在舆论领域,关于中国知网的投诉和诉讼往往引起广泛共鸣,这一现象无疑需要中国知网进行深刻反思。
当然,中国知网为学术研究带来的便利及其为知识传播所做的努力也不容忽视。在中国学术论文资源电子化的过程中,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平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保证一定的收入,才能鼓励更多的企业致力于学术资源的保存和传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相关数据库企业稳健发展的可持续之道,就是改变采集、运营、盈利的模式,找到盈利与社会责任的平衡点,实现作者、报刊、数据库企业、机构、普通用户之间更加均衡合理的分布格局。这个过程离不开引入更充分的市场竞争,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和积极引导。
目前,CNKI上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下载成本较之前大幅下降,并迈出了变革的一步。在“赵德新教授诉中国知网赔偿”相关问题的说明中,中国知网表示将“虚心听取法律专家、学者和出版机构的意见和建议,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单位共同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行动胜于雄辩,正视问题,然后更快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回应用户和社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