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的工作,吃喝,平凡又普通,却也无法支撑更好的生活。
努力工作,朝九晚五的工作,普通人想升职,想出人头地太难了。年龄越大,职场越难。
似乎创业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最后的选择。
你可能会想,工作了这么多年,有资本有人脉,还怕生意做不成功?
我只能说:是的。
因为创业不是一个无奈的选择,除了金钱和人脉,你还应该有一些思考,不单单是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思维.
2021年11月5日,在海尔集团第八次员工代表大会上,72岁的海尔创始人张瑞敏主动要求不参与新董事的提名,国内家电龙头开始换班。
在这个时代,在这个时候,张瑞敏交出了海尔的接力棒,一方面是保证海尔延续的正确选择,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海尔的张瑞敏时代已经结束。
其实作为老一辈企业家,张瑞敏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其中“砸冰箱事件”给我的印象最深。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出任濒临破产的青岛冰箱总厂厂长。
当年青岛冰箱总厂营业额仅为348万元,亏损额高达147万元。
1985年,有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冰箱存在质量问题。
于是张瑞敏突击检查仓库,发现仓库里有76台有缺陷的冰箱!
当时在研究处理办法的时候,干部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把它当作我们厂职工的福利。
就在很多员工犹豫不决的时候,张瑞敏做出了一个违背“常识”的决定:
召开全员现场会,当众砸碎所有76台冰箱!而且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还会亲手砸碎!
#模式和勇气,基于诚实。
讲这个故事,我不是要你像张瑞敏一样做出这么大的举动。正如张瑞敏所说,再好的设备和资产,也不可能增值,唯一可以增值的就是人.
人的素质提高了,企业才能增值。
诚然,大多数想创业的人都有一定的动力和格局,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难免会面临一些选择,始终以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有长远的未来。
#阅人无数,千里难行。
张瑞敏是在车间长大的企业家。创业期间,每天就是看图算数据,是“马上CEO”的典型代表。
90年代,一家日本公司来中国谈合作。当时有两个被选中的对象。日本代表一进海尔的车间,就惊呆了,因为它和生产线一样大,和螺丝一样小,一尘不染。合作自然会来。
一个人如果能经历一个创业的过程,也会有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而这种认知是建立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的。
创业大方向定下来之后,每一份工作的过程都能在脑海中熟知,从而抓住机会,争取一飞冲天。
#实用的阅读态度
杰克韦尔奇说:“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不会!”
张瑞敏不是科班出身的学生,但他善于阅读,并能从中不断领悟和思考,遇到新的感悟时积极实践。
一本书读完,除了理解原创精神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地应用。
也是张瑞敏的积极学习,让一个濒临破产、发不出工资的小集体工厂,不仅迅速扭转了亏损局面,还提高了整体管理质量,解决了当时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无效和无序问题。
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学会有效性,这是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的必经之路,也是创业者需要具备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