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班的孩子即将毕业,大班年级组决定在六一儿童节举办“亲子跳蚤市场”,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五件以上的物品,可以是闲置物品,也可以是自制物品。孩子们需要和父母讨论价格。每件商品都要定在10元以内,然后做个价签,把商品摆在自己的摊位上,用真金白银和同行交易。
image handler/BF 640 ab 6-e8b 8-4 FB 6-ba34-919 a11e 27 DBC /
在“亲子跳蚤市场”活动前期,为了丰富孩子的买卖体验,年级组制定了主题活动计划,内容包括了解钱币、学习钱币兑换和兑换、进入实体市场积累购物经验、学习砍价等等。每节课还通过“物物交换”等“热身”活动,帮助孩子积累物品交换经验,感知交换过程中的规则。但在“物物交换”活动中,我发现虽然我们在交换前帮助孩子了解了如何衡量不同商品的价值,引导孩子尽可能把价值相等的商品带到花园里与同龄人交换,但还是有一些双方商品价格差异很大的情况。
比如有的孩子得到一辆带卡通印章的遥控车,有的孩子得到一个带小回力车的大恐龙玩偶。每次发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找出原因。我发现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很强,可以用各种策略吸引同龄人和他交流;有些孩子很会“缠着工作”,会追着同龄人换。我认为这种交换似乎违反了公平交易和等价交换的规则。有时候,我会通过肯定一些孩子的等价交换行为,适当引导那些没有等价交换的孩子反思交换过程中的公平性,但收效甚微。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亲子跳蚤市场”活动当天肯定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家长们可能并不满意。
image handler/d1a1f 736-7119-4 f13-9868-b7ea 779 e 9806 /
所以和同事交流,有同事建议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判断力,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和同龄人交流。如果孩子真的愿意用自己有价值的物品和同龄人的小物品交换,那么老师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换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沟通能力得到了发展。能够成功将小物品换成同龄人更有价值的物品,是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这种体验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但是我觉得孩子能力的个体差异还是挺大的,性格也不一样。有的孩子思维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孩子还懵懂甚至迷茫,很容易被说服。有的孩子个性很强,有的孩子性格软弱,容易妥协让步。如果教师不给予正确的引导,也可能助长这种“扰乱市场价值规律”的行为,导致不公平的发生。
image handler/7a 91 ea 93-3 f10-47 b5-b40f-9781456d 748d /
除此之外,举办“亲子跳蚤市场”本身也包含了解等价交换规则、积累运营经验等教育目标。如果允许孩子随心所欲的交易,这些目标不会实现吗?
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