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义乌越来越强。年味在小时候吃过的美味中,在亲人端出的美味中,在游子怀旧的小吃中,在新鲜时尚的年货中。
吴店馒头,孔村糖,上金村豆腐皮……走进乡村,串串小巷,逛逛古镇,逛逛集市,用镜头定格义乌的独特味道。
孔村白糖
坚韧速溶的白糖曾是义乌人给亲朋好友拜年的首选。义乌人口中的白糖不是指白糖或绵白糖,而是指白麦芽糖。
元代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卷二十》对义乌白糖的生产有明确记载。义乌历来有逢年过节用白糖配茶的习俗,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休闲食品。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市场上销售的白糖大多来自义乌孔村。高峰时,孔村有近百人拿着扁担到义乌及周边城乡卖,一时名声大噪。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做麦芽糖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如今,这种传统年货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目前,李是孔村当地唯一的制糖企业。李秉承传统老工艺,用勤劳的双手传承煮饴糖的传统技艺。
豆腐皮
相传古时候,义乌北巷有个女人在煮豆浆的时候,听到邻居在哭,就赶过去劝她。等她回到家,豆浆已经蒙上了一层皮。她拿起它尝了尝。又软又好吃,豆腐皮也是由此而来。
一张薄薄的豆腐皮,裹上豆腐、青菜、萝卜等馅料,煎成金黄色,端上餐桌的豆皮包,成了逢年过节义乌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美味。
做豆腐皮要经过提水、泡豆瓣、磨豆浆、煮豆浆、捞豆皮几个步骤,最后一步尤为重要。用两根细长竹竿,一根圆一根,从豆腐皮下轻轻搅起,使其离开锅面;另一个平的,顺着豆腐皮从上往下轻轻刮,让豆腐皮上附着的豆浆干净地刮回锅里。然后用圆竹竿把豆腐皮挂在杆子上,快速取出,避免粘着。如今,义乌生产的豆腐皮不仅受到当地人的追捧,还远销周边省市。
吴店馒头
吴店馒头是上溪镇的传统美食之一,以质软味美、形状圆润而闻名。
传统五店馒头是义乌人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主食,也是“婚礼、婴儿满月、生日等“婚丧嫁娶”的必备食品。吴店馒头作为义乌的百年“名小吃”,已经成为当地独特的“味”文化。
吴店馒头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从和面、揉面、成型、发酵到出笼蒸熟。每道工序环环相扣,制造过程复杂耗时。一锅馒头从做好到烤好,至少要三天。
一个正宗的吴店馒头,可以从光泽度、口感、高低来区分。在老一辈义乌人眼里,只有吴店做的馒头才是正宗的吴店馒头,是记忆中的味道。
土索面
义乌土索面起源于清末。因其“长寿长寿”之意,在民间广泛使用。土索面也是各种祭祀中极为重要的供品。
每年冬天都是少雨做面的好时候。走进村镇,总能看到打谷场上瀑布般悬挂晾晒的土索面,散发着浓浓的年味。
土索面的制作基本都是手工。从面粉到面条,要经过和面-揉面-开面-翻面-上面-催面-出面-干面-收面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所以做土索面是一件费力又艰巨的工作。
苏打面吃起来很韧,咸咸的,滑滑的,口感很好,很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