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将创业者失败后的去处划分为三大通路:继续创业(成为连续创业者)、打工(在别人的公司工作)和投资。这里不考虑休息这条通路,因为几乎没有人选择直接退休或者去养老。
由上图可以发现,在创业失败后的第一步,41%的创业者会选择继续创业;40%的会选择去打工而安稳一阵;19%的会凭借创业这段经历,晋级为投资人。看起来创业失败后,打工和继续创业是一个区别不大的选择。
40%在第一步选择去打工的创业者,创业名言大全在短暂调整后,会有13%绝对数的创业者选择继续创业,3%绝对数的创业者会接下来去做投资,从而最终只有24%的失败创业者在当下老老实实打工;
在失败后直接选择创业的人一开始只有41%,但是通过做投资和打工短暂调整后,又有14%的创业者接着再创业,将最终比例提升到55%;
在当前的稳态(用红色数字标出):继续创业的人提升到55%,打工的人大幅降低到24%,投资的人基本持平在21%;
考虑到创业失败的概率极高,以及一旦开始投资后流出概率极低(5.6%=1%/21%),大部分人都会以投资作为终点;
如果连续动态就得观测这些创业者的变化,结果如下图,这是一个「马可夫链」的问题。为了不掉粉,就不列出来转换矩阵以及更改下图的数字了。
任何一次创业失败后,创业者在心理、身体、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以及在个人财富上都会遭受一次或重或轻的创伤(参见),都需要一段或短或长的时间进行调整,因此短暂的打工,往往是最佳选择,可以修复伤口,同时积累资源。国内也有基金设立了EIR项目(,入驻企业家),为准备起航创业的人才提供“专属地”,比如,曾在IDG任EIR的李彤现在是IDG所投公司中国的CEO,其他还包括真格基金、经纬创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