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但一些条件不满足时就可能导致市场失灵。比如社会财富分配的效率与公平、比如通货膨胀等,为了克服市场的这一缺陷,就需要政府出台公共政策来调节,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就业政策等。
1.财政职能定位不清,相对于市场经济“公共性”的要求而言,“缺位”与“越位”并存。公共财政本身即意味着应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几乎都是政府公共财政必须重点投入的领域;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的,政府就不应介入,任何超越“公共性”范围而介入经营性、竞争性的活动都是对市场有效竞争的损害。但一些本该由市场调节、自我发展的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财政没有及时退出;而本应由财政供给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设施建设等项目又得不到充足的资金保证,这就导致财政职能不清,“缺位”与“越位”现象同时存在。
2.财政运行过程缺乏严格的程序约束,对财政的监督力度不足。对财政进行监督的关键在于制度的透明、明确和健全。如果制度本身有问题,那么监督就缺乏依据。我国财政监督在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监督的力度有所增强,在预算执行情况检查、“小金库”清理、预算外资金收支清查、“收支两条线”检查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财政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够,其覆盖范围仍不能适应公共财政发展形势的要求。监督的方式方法也相对单一,从监督环节上看,表现为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从监督内容看,表现为对公共收入检查多,对公共支出监督少;对某一事项检查多,全方位跟踪监督少。重复投资、损失浪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一直较为严重。同时,由于财政监督往往偏重于事后监督,使很多违法违纪问题都在既成事实后才被发现,从而造成财政、税收等经济领域的违法违纪现象屡查屡犯,给国家造成了很大损失。因此,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框架,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实现有效的公共财政管理势在必行
1、当经济过热时:(1)根据逆经济风向使用原则,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少政府投资与公共支出,减少国债发行规模;(2)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提高再贴现率,卖出国债,促进资金回拢,提高准备金率。
2、当经济萧条时:(1)根据逆经济风向使用原则,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加公共支出,增加政府投资,扩大国债发行规模;(2)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降低再贴现率,降低准备金率,买进国债
公共政策过程分为议程,规划,制定,执行,评估五个方面。案例分析时可以从流程的五个方面加以着色。
下一篇:炒基金的五忌 买基金的大忌